第136章 扫清障碍(5 / 15)

或幼小,谎报家庭收入情况,谎报田产数量,以少交粮、逃避赋税徭役,崤山以东地区承袭原北齐王朝的弊政,在户口登记和租调征收方面,犯奸作伪的极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杨坚登基以来,延续了北魏以来的均田制,也就是给大家分配无主的土地,然后征收赋税,这也是西魏、北周府兵制的基础。刚开始,大家都有田,有收入。时间一长,那些小民小户,抵挡不了天灾人祸,够买不起农耕器具,只能把田卖给大地主,并成为他们的附庸。日积月累下去,土地兼并势不可挡。大地主为了少交税,那就开始了各种逃税行为。

再次强调,这里的“百姓”包括大地主、大商人以及底层贫民。只要不是官,都叫做百姓。底层贫民一无所有,不存在偷税漏税的情况;逃避赋税的绝大部分人就是那些地方豪强,地主和商人。这个很好理解,我们这个时代里从没听说农民、民工、服务员等底层人偷税漏税;网上曝光的偷税漏税的都是那些大明星大网红大公司。但这些人都叫百姓。

“这怎么办呢?这些豪强和中央对着干,和朕对着干!”

高颎和苏威对视一眼,知道机会来了,便对杨坚说:“陛下,臣这里有'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两法,可迫使豪强屈服。”

“哦?快说与朕听。”

上次苏威提出自我革命分配贵族田地失败后,他一直想着改进改革的方法,时不时就和高颎交流讨论,时间一长,二人就有了成熟的土地税收改革思路。现在,王谊死了,贵族出头鸟被解决,即便上层贵族的土地动不了,那地方地主的利益还是可以动一动的。

大索貌阅是严密清查户口的一项措施。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所谓“貌阅”,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目的在于责令官员亲自当面检查年貌形状,以便查出那些已达成丁之岁(二十一岁),而用诈老、诈小的办法逃避承担赋役的豪强。

农民的赋税包括租、调和力役几种,在隋朝,对年龄有明确的规定:三岁以下的男孩和女孩都叫做黄,四岁到十岁的叫做小,十一到十七叫中,十八到六十叫丁,六十以上叫老。

如果发现确实有不能交税的情况,那就免除赋税。具体操作则是根据百姓的三疾状况:部分丧失劳动力者为残疾;全部丧失劳动力者为废疾;不仅全部丧失劳动力而且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者为笃疾。这一点非常人性化。

接下来是惩罚措施。如果户口不实,有称老诈小的,里正、党长远配边州。堂兄弟以下仍然同居的大家族,都命令他们分家居住,自立门户,以防止出现隐瞒户口人丁的情况。

这次普查,户籍簿上新增男丁四十四万余人,新增人口加了一百六十四万余,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输籍定样,则是在大索貌阅的基础上确定户口数,以此为依据来收取赋税。规定每年正月初五,县令出查,百姓三百家到五百家为一团,依定样确定户等,写成定簿,即称“输籍之法“。

如此一来,政府提前定好赋税徭役数目(低于地主所收的税役)及早颁布天下,使豪强地主的附属户看到作国家的编民更好,自动脱离豪强地主,成为国家的纳税户。这些措施不仅仅为了增加国家赋税收入,还打击了豪强地主,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减轻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可谓一举三得。

简而言之,上面都提前制订了标准,而且也掌握了地主们手中土地和人口的大数据,地主就没有机会偷税漏税了,还怎么作弊?

这样,既增加了收入,也防止地方豪强和官僚勾结,营私舞弊。同时,从豪强手里将原来依附的人口解放出来,也有利于增加国家的劳动力,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