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昊说着便开始洗耳恭听。
咕咚便咽了咽嘴里的吃食,清了清嗓子,说道“嗯,是这样的,我们搜集到的资料中显示,有一种观点比较新颖。”
“哦,如何个新颖法?”张昊配合着问。
“这种观点首先认为修道之人,一般都会在入定和出定二种状态之间转换。心念不生就是入定,心念发动就是出定,入定能够观真谛,出定只能观俗谛。真谛和俗谛是两种不同境界状态,真谛是妙,就是无具体的边际,无演变的形迹和过程。俗谛是徼,有具体边际、形迹和过程。
然后这种观点又认为,现代科学中的量子力学某些核心理论,与老子在《道德经》中那段话表达的观点非常接近,也就是说以老子的修为和智慧,肯定能够在玄同大定中观察到量子力学的叠加态,即量子纠缠态。
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处于一种即生又死,非生非死的奇怪存在状态。
所以,参考这种说法,我认为,那种认为“妙”之以“微”即微观,“徼”之以“大”即宏观,说“妙”是微观之妙,说“徼”是宏观之大,将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和状态给省略掉了,未免以点概面,以偏概全,明显不够圆润通达。
要知道,“无”不一定是微观上无穷小的一点,而是所有无穷小的点的集合,在现代数学集合论中对无穷小的定义就是如此。
而“有”也不一定是宏观的边界,或者进一步的轮廓,所能全权代表的,而且这个“全权”如果从“转权为实”的层面上来说,无穷小与无穷大在实际处是相通相融,相互摄入的。
你们现代科学中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宇宙中的任何事物,甚至微观量子世界中的基本粒子都具有全息性,也正是因为这个全息性,才是量子超距作用的最本质的原理。
用佛教上的话来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真法界之中,得意失意,有意无意之间,法界之门重重无尽而来,因此一粒沙,甚至一粒微尘也含藏三千大千世界。
用儒教和道教上的话来说有理有据,则理显谓之徼,无凭无据则理穷谓之妙,从事理上来说,无中生有,有无相生,从体相上来说,有和无体用不二,非一非异,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所以人在没有欲望的时候,是有智慧的,可以看到很多事物通过逻辑无法展现出来的更深层次的道理,人作为天地的一部分随着天地一起运转,直觉会让人领会到事物无形之中的奥妙。
而有欲望的话,人就有了追求,一旦去追求,就执着于具体事物的边界迹象,界限范围等假象了。
另外,当一个事物不认识,或者没有被命名,或没有概念在心中与之相对应,那么就会有意识地仔细观察该事物的详细细节。当一个事物已经见识过,脑海中有概念,那么就会大概看一眼,也不会去仔细思察。
举个粟子当婴儿看到一只苹果,会用婴儿独有的朦胧意识,感觉到这个玩艺好奇怪?这是什么呀?什么颜色呀?怎么是这个形状呀?上下怎么凹进去了呀?上面的纹理好奇怪呀?等等这些东西,就是所谓的妙。
另外如果婴儿长大了,如果是男的,很快就有了理性思维方式。如果是女的,在少女期间,观察处理事物的方式和态度,还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近似于婴儿的纯朴自然状态,所以“妙”字拆开来解,就是“女少为之妙”,用来形容少女的纯真美妙。
而一个成年人看到苹果,瞟那么一眼,对应上苹果概念,就不怎么看了,这对应的就是徼,即非常粗略大概的框架和状态。
《道德经》里也有描述这种朴素纯真,天然状态的语句“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