翎儿顿了顿,继续说道“就象王弼的解释“徼,归终也。”可以浅显理解为“徼”大意上指一件事物最终结果,以及它所能达到的边界。
但如果细究起来,这个“归终”归的过程也不能忽略。
你们华夏国不是有个比较有名的,叫什么牟宗三的哲学家,他所发明的“徼向性”一词,就是根据王弼的这个解释而得来的,粗略可理解成事物的创生性和取向性。
意思是说,事物由微观到宏观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玄机,总是会有一个底层的,抽象的方向和轨迹,但这些往往为常人所不能见,所不能及,必须无欲而有心之人,方能领略的到。
所以《尹文子》有段话说故穷则徼终,徼终则反始。始终相袭,无穷极也。此处的“徼终”也印证了王弼对“徼”字“归终”的理解。
并且这个“归”字也有动词的意味在里面,而“徼”字的偏旁“彳”正是表示行走的动作,而声旁“敫”,则从白从放,“白”意喻光点从细微处向宏观处演绎变化,光景流离之过程与状态,只不过这个“白光”喻指事物的本体灵性之光,非常人所能见,所能及的。
又如带较丝旁的“缴”字,古意是带丝绳的箭,喻指从一个点可以向空间的所有方向发射箭矢,至于为什么带丝绳?正是为了显示其方向轨迹,也就是事物的徼向性和取向性,从而让常人有所见,有所及。
而“有所”就是将“形而上”的微妙存在,具体形象化为“形而下”的轨迹、方向、迹象,这也是“矢量”、“动画”等现代词的意蕴之所在。
还有一个激动的“激”字,可以意会为水从一个狭小的孔洞喷出,扩散到一个大范围的空间。
还有一个口字旁的“噭”字,可以意会为声波由一个发声源向周围空间扩散,引伸为呼喊,叫喊,或者指鸟的鸣叫声。
这些都正如“徼”字那样,所描绘的是从一个点往一个空域,呈圆锥状喷射演变的整个过程状态,而不仅仅是最后结果处的界限范围。
而这个点从哪里来?当然就是从“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玄牝之门”里生发出来。
何谓玄牝?《道德经》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何谓之玄?玄者旋也,回转旋复,不断膨胀壮大,以至于生成整个宇宙的万千事物,以至于无穷之终极,如同你们华夏文化中的太极图所表现的意象,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演变化生出万事万物。
用《道德经》中的话来说,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乃“众妙”也。
而你们现代科学中的黄金分割数列,又称斐波那契数列,则表现的更为具体科学一些,可以说0、1、1、2、3、5、8、13、21、34……这个数列,是由点到体最高效的运动演化模式,在现代物理、准晶体结构、化学等领域,斐波纳契数列都有直接应用。
但是科学往往有所得,必有所失,从哲学上来说,用数列来表现事物的变化规律,只不过是意识的主体对客体认知的二元对立法,充其量只是属于知识范畴,是相对真理,与灵性智慧相去甚远。
用佛教中的话来说,这就是对垢,幻垢,对法,相对法,世间法,权变之法,权且方便之法,应作如是观,如理作意地契于人的灵性智慧,从而转识成智,转权为实。
而实权者,即宇宙之本体与现象的体用不二之关系,也即是佛教所说的“一合相”。
所以王弼注解通行版《道德经》中的“道生一”时说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谓之为妙有者,欲言有,不见其形,则非有,故谓之妙;欲言其无,物由之以生,则非无,故谓之有。斯乃无中之有,谓之妙有也。
这正是你们华夏禅宗僧肇大师所说的“真空妙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