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5 / 8)

沉醉的黄丝绢 金参98 11076 字 2021-01-02

好,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哑巴外语而已。要是有兴趣、有时间的话,你可以把写好的作文随时拿过来,我们一起来讨论修改。”

倪潇儒赶忙摇手说道“哎呀,我怎么好跟老师比肩呀!”

语文老师却说“不能这么想的,唐代禅宗六祖慧能的再传弟子百丈怀海禅师曾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如果学生的知识只能与老师齐肩,那说明老师未尽培养教育之责。学生的学问见解应当超越老师,“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才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老师所希望看到的结果,这样的学生才值得培养。”

倪潇儒说“那我会经常拿些作文过来请老师批阅的。”

语文老师鼓励他说“你随时拿来好了,爱学习是好事。”

倪潇儒至此还没弄明白,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因而便好奇地问道“老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两篇作文是我写的。”

语文老师笑着作答说“这个么…是看出来的,因为那两位同学的作文水平还远未达到你现在这个层次,在目前,他们还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作文来。”

倪潇儒又接着问道“那也不能说明一定就是是我写的呀!”

语文老师又笑着作答说“古人说“文如其人。”亦说“字如其人。”这就是说,看一个人写的文章,看一个人写的字就可判断出这个人的价值取向,审美取向,甚至是品德修养。柳宗元说“心正则笔正。”如果一个人文章写多了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特有的风格。先不说它们文中的思想内容,就说它们的外在风格特征,有的气势恢宏,字挟风霜,词奔雷电;有的细腻精妙、刻画入髓;有的音韵铿锵,奔放无拘、挥洒超俗;有的深刻犀利、针锥棒叩。”

倪潇儒听了后急切的问道“老师,那我现在的风格是啥样?”

语文老师笑笑说“你呀…你现在还够不到风格这个高度,如果一定要勉强说是,那也不过是一种模仿,就像尼采师叔本华,萧伯纳师易卜生那样。此处的“师”就是指风格而言。不过真正的风格是临摹不来的,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人的个性,能模仿,却拿不过来。你代同学写的这两篇作文,内容虽不同,但立意、条理、议论均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就其行文风格而言,是在刻意模仿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这篇短文,你说是也不是?”

倪潇儒佩服地点头道“是的,是在模仿鲁迅先生的这篇短文,因为…因为…”

语文老师点头说道“始于模仿名家作品,尔后才有别具一格的文风,不管是否承认,这便是多少名家当年所蹈之径。文化虽一脉相袭,但内中却有变迁。从唐宋以前的古文到元时的话本,从明清的章回到现代小说,就是一条变迁之路。你现在着力模仿这没错,只是不可邯郸学步,而忘其故步。你现在的作文隐显着那种辞藻绚烂又清丽婉约的影子,不可丢弃了哟!《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说人要不停进取,今天的进步已成过去,要每一个明天都能进步。你虽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但却已初显一种写作习惯,多反映在写作技巧上。”说到这里,老师挪了挪身子,无意间看到了那口外表陈旧却运行准确的挂钟,下意识的拍了一下桌子,嘴里同时说到“哦哟,又这么晚了。”

倪潇儒听得十分入迷,欲穷根刨底,非把老师的话都掏出来不可,因而恳求说“老师,你再讲一些给我听听。”

语文老师微笑的说“下回吧,你看,我还有那一大叠作文要批改呢!”

倪潇儒虽极不情愿但也只能就此作罢,反正每次到语文老师宿舍来那最后的情形几乎雷同。他一直惦记着这事,因而没过几天又便去语文老师的宿舍。语文老师继续上次话题说道“你的作文一直是由我批改,所以我就看出你的写作习惯来。一呢,是喜欢用排比句和逻辑关联句,而且是很擅长用这些句法,就是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