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宇文护心里就有底了。第二天朝会上,文武群臣聚集在一起商讨军国大事,于谨主动站出来,清了清嗓子,严肃地说:“过去孝武帝受到高欢胁迫,魏国帝室陷于倾覆的危险之中,要不是安定公迎纳并辅佐了他,国家就没有今天这种局面了。现在安定公突然去世,嗣位的世子虽然幼小,但中山公(宇文护)是他亲堂哥,又接受了安定公临危时的顾命之托,军国大事,按理应该归他统一掌握。”
看于谨这副架势,大家愣住了。什么情况?大佬都带头表态了?按照事前的剧本,宇文护该出来表态了:“辅政之事,也是我们的家事。我虽然平庸愚昧,但又怎么敢推辞呢?”这回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果敢而自信。于谨拱手道:“您要是出面统一管理军国大事,我们这些人就都有所依靠了。”
赵贵双手抱胸,鼻孔朝天叹息了一下:“呵,思敬呀,思敬。”
赵贵表现出的不满,于谨早有预料,但他并不理会,而是直接给宇文护下跪,表示愿意接受宇文护的领导和管理。独孤信、侯莫陈崇、李弼等人一看,这双腿也不听使唤,也径直跪了下去,向宇文护表示臣服。至于皇帝元廓嘛,只是默默地看着大佬们的表演,不敢说一句话。赵贵目瞪口呆,尴尬得不知所措,还得独孤信识趣,赶紧拉他的裤腿,让他跪拜,赵贵这才不情不愿地跪下来。
本来独孤信等人是瞧不起宇文护的,可是在公共场合,你不追随于谨的步伐,那就是公然反对宇文家执政。宇文家是关陇贵族集团共同推举出来的带头大哥,你反对宇文家也就是否认自己曾经的创业史,就会造成关陇贵族集团的分裂,成为公敌。所以,即便是心中不服,那么口头上和面子上也得表示臣服。
这样一来,宇文护就占据了法理上的制高点,他的执政地位取得了合法性。宇文觉在一旁观察着宇文护和群臣的对峙,本来他才是全场的主角,但没有人把他当回事,他隐约感觉到身上有一股无形的压力,让自己喘不过气。
十二月四日,西魏给宇文泰举行下葬。仪式上,有肝肠寸断的,比如宇文毓、宇文觉、宇文邕等亲儿子,以及蔡佑、贺兰祥、尉迟纲等亲信;有痛哭流涕的,如于谨、杨忠、李弼等;有虚情假意的,比如皇帝元廓及其宗室;还有表情怪异、交头接耳的,比如赵贵和独孤信,二人小声嘀咕着什么。这一切,都被一双眼睛默默注视着,他就是宇文护。
站在权力最高处,不管你曾经是什么人,此刻开始,你就是最紧张、最谨慎、最害怕失去权力的人,所以,可能会变成嗜血、多疑、猜忌、凶横的人,和道德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
6.北周开国
十七日,皇帝元廓把岐阳之地分封给世子宇文觉,并封他为周公,加九锡之礼,享受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参拜不名三大权臣特权。懂的都懂,曹丕、司马昭、刘裕、萧衍、萧道成篡位前都是这样干的。当然,宇文觉和前面的篡位者都不一样,前面的篡位者都是名副其实的真皇帝,而宇文觉一开始就是宇文护的傀儡。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开国之君。
与其说是宇文觉篡位,不如说是宇文护篡位。那宇文护为何要篡位?连宇文泰都不敢做的事情,他这个晚辈为何这么横?这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宇文泰和六柱国(六官)之间是互相制衡的关系,联盟合作关系。宇文泰一死,这动态平衡必定要被打破,宇文家可能失去带头大哥的地位。摆在宇文护面前两条路:一,让出权力,让六官重新推选一个带头大哥,继续关陇贵族集团的平衡;二,向前一大步,直接带领宇文家称帝,以皇帝的身份从法理上压制其他贵族,彻底打破这种势力均衡。
显然,面对权力的诱惑,正常人会选择第二条路,再进一步。
一方面,宇文家是带头大哥,另外,宇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