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7 / 8)

沉醉的黄丝绢 金参98 11076 字 2021-01-02

可是这样?

倪潇儒一直在认真听,当听到老师的话击中他的要害时不禁“噗嗤”一笑,心想老师真是厉害,把自己的心思全给洞穿了,就像自己当时把这种想法告诉了老师一样,他脱口说道“是这样的,只是你是怎么知道的?”

老师微微一笑然后说道“这个么是你自己在字行里间告诉我的。”

倪潇儒一边佩服的点头一边“哦哦”的应着,想了想后说道“老师,我想长的文章总要比短的好喽!”

语文老师告诉他说“文章不能以长短而论,并非越长就一定越好,篇幅紧凑但又意思完整,逻辑慎密又不失文采,同样是极好的文章。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文字短长,视其人之笔性。笔性遒劲者,不能强之使长;笔性纵肆者,不能缩之使短。”还有《庄子·骈拇》中说“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你这样写难免会入落冗余臃肿之中,篇幅拉长了,而文采却逊色了。以后可在短小精炼上多下些工夫,多作一些尝试,可以自己提炼一些词句,反复修改,才能淘沙得金,力求更加的精美。所用词句应力求达到画龙点睛的意境,而非画蛇添足,让人看了不觉得有可有可无的词句,这样的文章才是高境界的文章。与此同时,也可尝试多写些散文,因为你现在写的多半是记叙文,它是以记叙为主轴的,尽管之中有抒情议论的元素,但毕竟与散文不同。不过,你作文中的那些抒情议论已显露出散文的端倪,因为散文是最能反映一个人所累积的知识,看似东拉西扯,其实都围绕你要表达的那个中心,所以才会有“形散而神不散”这一说。”

倪潇儒虽是在不停地点头,但眼神中却流露那种茫然来。

语文老师见他还不甚明了,因而又耐心地进一步说道“相比之下,短小精悍的文章,要比长篇大论更难写一些。因为,长篇大论式的文章篇幅长,有足够的空间,让你从容地去作详尽的描述。所以那些刻画入微,铺陈备细,词藻华丽的文章,多半篇幅较长。而短小精悍的文章受篇幅的局限,因而遣词造句的要求就高,往往只用一个词语,只用一句话就要把事物的特征描述出来,言简意赅又准确明了。所以孔子说“辞,达而已。”林语堂则说“文学之美不外是辞达而已。”鲁迅先生也曾说“凡可用可不用的字还是不用的好。”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又说“…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绝不说到一大篇。”德国诗人海涅则说“谁用最少和最简单的象征表达出最多和最深刻的思想,谁就是最伟大的艺术家。”这些大师的治文态度就是凡可用可不用的字坚决不用。不单是写文章讲究精炼,绘画艺术同样也注重此理,对不该着墨处,就是要“惜墨为金,疏可走马。”两者可谓是异曲同工。前几个星期给你们讲解的《阿q正传》这篇课文,其篇幅不长,但即便象鲁迅先生这样有七百万文字传世的文学大师也要反复斟酌,几易其稿,可见要做到精炼,着实不易啊!所以我才对你们说,若要想给鲁迅先生的文章增减一字或改动一字都不易。”

老师的话使倪潇儒深深地折服,他听得连连点头称是,说“老师,你讲得真是太好了。”

语文老师只是笑笑,然后又继续说道“不过,这里我还要说明一下,我说的难,不是指它的文字形式,若光讲文字形式,恐怕你现在就有这个能力改。只是你虽能改动一字一句,但总让人有增一字松弛,减一字缺失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文章原有的意境没有丝毫提升,这样的改动就没有意义,不过是多此一举,弄不好遂成笑柄都不一定。所以它难就难在此处。文章意境是千秋,但凡能够传世的艺术作品都极注重意境,妙到极处的艺术作品都呈现这番意境,即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种意境。写文章的人都希冀灵感降临,可是灵感的火花却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