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二四章 难以弥合的矛盾(2 / 3)

李隆基不由回想起了自己与张九龄渐趋难以弥合的分歧。

大唐素有出将入相的传统,在开元早期,出将入相的代表人物,如举制出身的张说,明经出身的张嘉贞和杜暹,都是饱读诗书的文人,尤其张说是开元前期的文坛领袖,他们入阁为相,在张九龄看来理所当然。

但是自开元后期起,李隆基常以有边功吏才,文化水准低下的边将入朝为相,有连公文都写不好的萧嵩,有目不知书的牛仙客,有把弄璋之喜写成弄獐,被冠以弄獐宰相之名的李林甫,在张九龄眼里,都是上不了厅堂的草包。

另于安禄山押解进京之前,李隆基曾对张九龄提出,擢张守珪为相,被张九龄当场否决。

开玩笑,宰相本该代天理物,怎能成为赏赐边功的筹码?

张九龄立意斩杀安禄山,实质上是对付安禄山身后的张守珪。

历来摁死武将,有两个最好的借口,一是此人要谋反,二是此人有反相,安禄山只是军中的中层将领,诬他谋反肯定没人信,但是有反相就不同了,唯心不唯物,直接踹死他,让张守珪吃瘪,绝了入朝为相的心思,老老实实为大唐守着边疆才是你的本份啊。

李隆基并非不清楚安禄山在幽州的暴行,李令月退场之后,梅花内卫效忠李隆基,安插在各地为他探取情报。

可是自开元中期以来,朝中文人互结朋党的动向引起了李隆基的警惕,文人好吟诗作赋,时常聚在一起宴饮,天然具有结党的便利条件,且文人多为旧关东贵族出身,聚在一起,对皇权是潜在的威胁。

媚娘打击的主要是陇西贵族势力,本来朝中两股贵族势力相互平衡,但媚娘只打瘸了一条腿,另一条腿未受影响,又有宗室大量被诛,皇家力量薄弱,随着二十来年的盛世,关东贵族的影响力越发扩大。

李隆基心里也渐渐不安。

而武将不同,武将多脾气粗鄙,一言不合,拨剑相向,彼此间很难结党,因此李隆基提拨武将为相,正是为了对冲朝中的文官势力。

可如今倒好,张九龄反对也罢了,还似乎与陈萼有了勾结,神权与相权沆瀣一气,对皇权的威胁更加难以计量。

李隆基本就对陈萼有一种天生的厌恶,顿时脸一沉道“陈爱卿专事鬼神祭祀,怎么干涉起了朝廷事务?念你初犯,朕不罪你,下去罢!”

“臣告退!”

陈萼光棍的很,他已经尽了劝说的义务,只是李隆基不听,将来紫薇大帝面前也好分说,于是施礼离去。

李隆基又道“卿为宰相,当有容人之量,禄山乃无心之过,罪不致死,着立即放回幽州,不得耽搁。”

“臣遵旨!”

张九龄内心苦涩,无奈应下。

出殿之后,回头看了一眼,他知道自己与李隆基君臣缘份已尽,宰相的位子怕是坐不久了,接替他的,多半是素来为他所不齿的李林甫。

念及于此,张九龄加快脚步,追上陈萼,唤道“陈状元请留步!”

“哦?”

陈萼回头看去。

张九龄匆匆赶上,拱手道“今日多谢陈状元仗义执言,虽未被圣上采纳,老夫亦代朝中忠义之士谢过。”

陈萼淡淡回了一礼“张老客气了,其实圣上说的是,陈某执事鬼神,本不该对朝堂政事多嘴,今日是我失言了。”

张九龄一怔,他的本意是给陈萼戴几顶高帽子,劝说陈萼站在文人一边,与未来必将上位的李林甫斗争,可是陈萼的态度出乎了他的意料。

陈萼暗暗冷笑,张九龄的心思哪里猜不出来?

李林甫是严蒿那般的人物,会揣摩皇帝心思,能筹来钱款供李隆基享乐,这种人,圣着在心,哪是那么好斗的?

更何况朝廷的局面一目了然,因文官势力太大,让皇帝生了忌惮,遂有以武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