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康来入院中,登堂行礼,呈上了一份文书,对荀贞说道“刚得到荀将军和陈相从琅琊来的急报,荀将军侦知琅琊盐豪欲图生乱。”
荀贞接过文书,展开细看,见这封密报是以荀成的名义写的。
上边写道琅琊盐豪私下串联,谋欲生乱,据目前所获情报,昌豨、尹礼与盐豪来往密切,昌豨并数遣信使,往见孙观、吴敦、孙康诸人,然近月以来,成数次宴请孙观,察其言色,观似无叛逆之意,然亦或为伪饰。陈登计云“可檄昌豨诸辈击之,彼等如不击,则由成亲带兵马出开阳,先破盐豪,还击泰山诸营。”此议可否,候君侯之令。
荀贞沉吟稍顷,问宣康道“此密报中,仲仁所述的元龙之计,卿以为如何?”
今日幕府轮到宣康当值,故此荀成的这封密报送达幕府之后,宣康是头一个看的,关於密报中的“陈登之计”,他已有斟酌,此时见荀贞询问自己的意见,当下答道“臧霸已从许将军入鲁,昌豨、尹礼便是想和盐豪一并生乱,也定不能成事。陈相此计,以康愚见,似可用也。”
泰山军中,孙观、昌豨、尹礼、吴敦、孙康等数人虽皆有名於外,各掌兵权,每个人的帐下都各有部曲,但如论威望,却是臧霸最高。
也就是说,如果和盐豪们暗中往来的人是臧霸,那么这件事情就会比较严重,因为臧霸如叛,则孙观等人必会从服。
可现下臧霸不在徐州,若只是昌豨、尹礼有叛意,那么先,孙观等人不一定会跟着一起反叛,其次,就算孙观等人跟着一起反叛,因为群龙无之故,也是很容易就能平定的。
因而,宣康判断说“陈相此计,以康愚见,似可用也”。
荀贞也是这么个判断。
他心道“昌豨诸辈如果有反意,确是正可借此盐豪生乱之机,将他们一起剿灭平定!”又心道,“而今唯一所可虑者,是若昌豨诸辈果反,臧宣高在鲁国会有何反应?”
臧霸只带了千人的兵马跟从许仲出讨鲁国黄巾,部曲太少,即便听闻昌豨等人叛反的消息,料来他定也不敢与之呼应,但却是极有可能会因担心荀贞株连他的缘故,而从鲁国叛逃去兖州等地。
这件事情如真的生,对荀贞而言之,没有什么事实上的损失,臧霸等泰山兵虽有不少军马,可不是荀贞嫡系,即便臧霸等人不反,短日内也定难指挥如意,有之固好,失之也不可惜,甚而还有好处假想一下,如果臧霸真的叛逃去了兖州,不管兖州刺史刘岱收留不收留他,荀贞却皆能由此而有了用兵兖地的借口。
虽是如此,然就荀贞本心所思,他却还是极不欲看到这一幕生的。
原因很简单
臧霸等人是“降将”,尽管荀贞对待他们还不错,又是升他们的军职,又是给丰厚的赏赐,可实事求是地讲,荀贞对他们的提防之意是确实存在的,别的不说,就只说调臧霸出琅琊、改屯阴平一事,明眼人一看即知,除了分化泰山军这一个缘故之外,没有别的缘故可以解释荀贞此举,那么一旦昌豨等人叛反、臧霸逃入兖州或别处的事情生,话传出去,荀贞提防泰山军的事实难免就会被有心人夸大,以此来攻击他“心胸狭小”、“不容降者”,甚至会说泰山军是被他“故意逼反”的,这就将会不利於日后的攻伐战事。
故此,荀贞还是很不愿意看到臧霸出逃这件事情生的。
他沉吟多时,对宣康说道“回文仲仁、元龙,令他两人密切监视琅琊盐家及昌豨、尹礼,务保糜芳、姚颁安全。严令他两人在得到我的军令之前不许妄动。”
宣康不解,说道“今盐豪将乱而尚未起,正当急击之时,将军却缘何令琅琊不许妄动?”
些许盐豪生乱,即便待到他们准备妥当,正式起兵之时,就算再加上泰山军诸营,固也非荀军对手,甚或不需从外调兵,只荀成部就可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