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大魏朝廷在安国公的指使下,积极准备着应对胡人内迁这件大事时,远在东北地区的漳州和临祈两府正在进行着浩浩荡荡的烧山造田运动。
经过几个月来十几万流民以及二十多万本地乡民的努力挖掘下,众人终于在入冬之前把用于引水的人工渠给挖好了。
与历史上众多可以行船运输的运河或大渠不同,漳州渠和临祈渠就是单纯用于蓄水和灌溉的,因此无论是规模还是长度都要比那些大渠要小得多。
两条人工渠分为主渠和分渠两部分。
主渠直接从乌江岸边开挖,渠口建有水坝可以调节江水进出,防止枯水期的时候渠水回流乌江。
渠宽两丈,深一丈,两边向上斜角呈倒梯形,这样的设计方便民工日后爬下去清理淤泥。
主渠之后被分成多条分渠,分渠无论宽度和深度都仅有主渠的一半,犹如蜘蛛网一般流向不同的山体,每座山体就是一处梯田所在。
每条分渠的尽头普遍位于山脚附近,并且伴有一个很大的池塘,专门用于蓄水。
在短短几个月内,仅靠人力能完成这么大的工程,也算是一项奇迹了。
在挖好了引水渠后,就轮到这项计划最大的重头戏烧山造田。
到了这一步,这十几万流民的管辖权就开始转移到当地的官府负责。因为这些流民已经正式被划为漳州和临祈这两府的治民。
池非按照当年去广西龙胜旅游时,在龙脊山上所见到的龙脊梯田的具体模样用素描的方式画了下来,并且以不同的角度画了好几副图,方便当地的官员和工匠理解他想要的梯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那些官员和工匠在亲眼目睹池非所画的素描画后,都大为惊艳。
虽然他们早就听说池非先生擅长玩工笔画,但没想到会精细到如此程度,简直堪称一绝。
因为有了池非所画的素描画,官员和工匠们对于梯田总算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
池非所画的梯田跟南方的山田还是有所不同的。
南方的山田一般只是顺应地势挖出一块或多块荒地来做田,往往是东一块,西一块没什么规律可言,一切只是为了方便耕种而已。
而池非所画的梯田,则是在丘陵山坡上像修台阶一样修筑条状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
每级“台阶”就是一圈田地,一层一层往上延伸,直至坡顶。
这样的结构不仅有利于蓄水保土,而且看上去井然有序,十分美观。
当地官员深知造田之事重关重大,不敢怠慢,立刻命令手下的人按图纸施行,组织流民进行大规模的烧山造田计划。
一时间,漳州和临祈两地经常可见靠近引水渠附近的山头浓烟四起,那正是四处烧山的结果。
而烧出来的草木灰本身就是极好的肥料和杀虫剂,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当山火彻底熄灭后,当地官员就开始组织流民开始挖山造田。
由于这些梯田造出来后,每一户人家都有份分到田,因此所有流民都充满了干劲。
在当地官府的带领下,不分男女老幼全都加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造田运动中。
在离那些山头颇远的地方,建有多处崭新的村落,那正是给流民们安居的地方。
而建房子所用的木材,也正是在烧山之前所砍下来的树。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池非为什么要将流民所住的村子建在离梯田这么远的地方。
后经池非解释后才知道原因。
原来池非是担心将来会发生山泥倾泻,如果村子离得太远的话,有可能会危及到当地的村民。
凡事有利就有害,梯田虽然能够将原本没用的山坡也变成可耕种的田地物尽其用,但实际上这种造田方式对于丘陵地带的植被破坏是很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