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之法,而目标也只能落在了杨晨东的身上罢了。
即然是转移之法,便没有其明确的针对性。即是如此的话,还有什么可让人担心的呢?无非就是事情闹大的时候,杨晨东站出来道个歉便算是了事了。
当然,要说担心也并非是没有,那便是这个孙女婿杨晨东少年得志,是不是能够低下他那高贵的头颅才是让他关心之事。
“好了,这一次晨东不过是被波及了而已。你若是担心的话就去一趟杨家庄,告诉他,就说是老夫说的,该低头时就低头,算不得什么的,更少不了一块肉。”胡濙想着还是需要提醒一下杨晨东,这便把差事放在了自己的儿子身上。
“哦,知道了,父亲。”胡长宁虽然没有听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即然这样说了,想必不会有什么大事的,这便答应了一声之后,备马直奔杨家庄而去。
吏部尚书的王直书房之中,座在那里的他是一声长叹。
凭着他的关系,有关李文校承认了一切,且还咬出了上官俞士悦的事情他已经知道了。接着便听到御史联名弹劾杨晨东的事实。对此,他犯了选择艰难症。
这一次事情明明就是因为自己的孙儿王思而起。按说他应该站在杨晨东这一面的才是,面对着众御史的弹劾,他只需要有明日早朝的时候将李文校的事情捅出来,相信大家的视线很快就会得到转移,如此一来,忠胆公应该无事了。但他就要面对着皇上的不满,甚至俞士悦一系的针对。
一旦惹得皇上的不满,以后他做起事情来只会是如履薄冰,一个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那都是极有可能的。
反之,如果为了自己的地位他什么也不做的话,杨晨东就会麻烦不小。至少公开道歉是必须之事,然后就要面临着代宗皇帝的惩罚,至于会到哪一步,他也无法猜到。
一个是为了自己而什么都不做,一个是为了还情而将自己陷入到危险之中。
到底应该如何做法,这一刻的王直还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好。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
王直为官多年,明哲保身的道理自然是懂得的。但知恩图报也不是不知,最终他还是下了一个痛苦的决定,那就是与他交好的御史都尽打了招呼,让他们静观其变,不要参与到这件事情当中来。但同时也没有将自己拿出证据盯死李文校,李文校又攀咬了俞士悦的事情讲出来。
总之就是一句话,他两不相帮,并没有参与到这件事情当中来的意思。
两不相帮,实际上就等于是帮助了杨晨东。毕竟相对于皇权还有四大尚书而言,王直能够保持中立就已经是非常的难得了。
当杨晨东得知了王直的表现之后,在自己的卧室之中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如果继续保持下去的话,他有信心,终有一天,这位吏部尚书会为自己所用。而至于说御史们的弹劾,杨晨东何时又曾将他们放在眼中了,况且用不了多久,他就会用实际行动打这些人一个狠狠的巴掌。
御史台左副都御史董春华,正三品的官职。
眼看着御史台没有了左都御史的情况之下,他想更上一步的心思十分的强烈。且他资历够了,现在缺少的只是一个机会而已。
拿出了不少的家当换成杨家银行的银票送给了金英大太监,铺好了路的他等的不过就是一个机会罢了。而现在,机会出现了,如此大范围内的弹劾一位国公,且还是皇上授意,四部尚书以及军方的都督石亨也参与了其中,若是表现好的话,更上一层楼那是指日可待的。
正逢右都御史陈镒对此事似乎是并不积极,看到机会的董春华主动站了出来,整合了那有御史的奏章,成为了这一次事件中明面上跳的最欢,积极性最高之人。
第二天早朝的时候,皇宫议事大殿之中,以董春华为首的一众约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