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九十、宁远(1 / 2)

当开元城沉浸在一片胜利的喜悦中时,皇室内部也发生了天大的喜事,皇太孙的两位妃子相继诞下皇子,前后只隔了五天。

府中欢天喜地,朝中大臣纷纷到贺,就连皇后和皇上也难得出宫。

此事意义非凡,意味着皇家血脉的延续,这对任何一个王朝来说都格外重要。

皇上高兴的对皇太孙的正妃王氏和侧妃羽氏大加封赏,还亲自给两个刚刚出生的曾孙赐名。

前方捷报,新生喜悦,今年似乎是格外振奋人心的一年,欢欣喜悦弥漫在每个人心头。

而在几千里外的另外一头,李星洲却倍感压力。

七月初,大军经历最初的混乱之后很快稳定下来,随后有耶律大石的情报,轻松拔出一路上金军留下大小堡垒。

路上有许多村镇,百姓听说大军要来大多数早就跑了,剩下的只有不怕死懒得跑的老弱之人。

关于如何对待这些人,李星洲这次长教训了,先问了杨洪昭的意见。

杨洪昭到“陛下,行军途中放任士兵抢掠会扰乱大军阵型,祸乱军纪,得不偿失,除非我们攻下大城可以让士兵劫掠。”

李星洲点点头,他心中其实对这种说法是抵触的,却没有反驳。

从古至今不抢掠的部队几乎凤毛麟角,史书上会用春秋笔法去盖过那些不光彩的事,但其实就连大名鼎鼎的孙子兵法也写得清楚,最好的补给办法就是就地抢掠。

将领们又怎么会不懂呢,士兵拼命,国家又出不起足够能买他们命的价钱,那就只好让他们抢了,至少对自己人来说这是公平的。

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之后李星洲才明白,为何宁饿死也不抢百姓的岳家军会被百姓们那么爱戴,流芳千古,人人传颂。

因为实在是太难得了!在这样的时代居然有这样的军队。

而在边境还有更加残酷的情况,那就是缓冲区。

这个时代的边境并不像后世那么明确,拉上铁丝网,铸起国界碑。

在实际控制区中间都会有一个很宽的缓冲地带,根据地域不同而大小不同,在一些荒凉偏僻之地,缓冲地带可能宽达几十里上百里。

而生活在那些缓冲地带的百姓就惨了,双方都不承认,双方都不会手下留情,道理上来讲就是你不抢敌国就会抢,等于壮大敌人。但真实的意图谁又说得清呢?

总之年轻力壮的几乎都走了,剩下老弱病残被双方连年烧杀劫掠,时不时还会杀良冒功。

这些残酷身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是远远难以想象的。

李星洲听从杨洪昭的建议,一路严令大军不得抢掠,整肃军纪向前推进,很快就挺近到宁远城下。

金军早就严阵以待,同时大概吸取山海关溃兵的情报,大门做了加厚处理,城头只有少量哨兵。

李星洲下令大军在宁远城十里之外扎营,随后大军将宁远城团团围住。

另外派出侦查连绕过宁远探查后方金军部署情况。

宁远是重镇,但不像山海关,完全堵死北上道路,像宁远这样的要塞重镇是能绕过的,但如果贸然绕过宁远进攻更加纵深之地,很大概率陷入前后夹击的境地。

不过让大军围住宁远,少数部队绕过探查,攻打周边小城则没问题,周边许多小城直接望风而降,不久宁远就会成一座孤城。

遗憾的是,开花炮弹在山海关一战几乎消耗殆尽,不够轰塌宁远的城墙,剩下的实心弹倒是有,但无法对城内造成太多杀伤。

于是双方进入拉锯和对峙之中,其实只要时间足够,李星洲完全能拿下宁远,只要断绝宁远补给,这就是一座孤城,坚持不了太久。

一旦金军被迫出城,李星洲有九成把握击败他们。

不过时间不等人,如今已是七月,十万大军,后勤压力太

上一章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