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4章文集考箱三傻子(2 / 4)

诡三国 马月猴年 2536 字 5个月前

就少了很多。一方面古文经大部分都是上古传下来的有实体的经文,要写在竹简木牍上自然是要挑重要的去写,像是什么谶纬的多数集中在易经的方面上,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今文经在一开始是口授的,然后各家经书之中难免会有各家加进去的内容……斐潜明确表示谶纬是伪学,这就让很多人瞬间没有了用武之地,其中今文经学受损最大,在加上当下已经渐渐完备起来的青龙寺正解,一个比较完善且规范的经文架构正在形成。而这些参考的学子,又会将这个今文古文正经正解的架构传承下去……就像是第一场考试当中的这些背诵填空题目。这就是斐潜的策略,看似没有定论,但是实际上已经有了结果。斐潜并没有直接上场就是喊着要干死今文,亦或是说要复辟古文,因为这样只会让事情发生激化,而一旦矛盾激化,很多时候有些人做事就未必是理性了,为了维护各自的立场,在情绪作用下就会出现不管脑袋只管屁股的情况。华夏重用,漂亮话说再多,不如实际上一用。考试也是如此,第二场是公文应用内容的考试。制定的题目,做诏,表,牒,章,判各一。这些诏,表,牒,章,判同样也是像围城。因为是限定的题材,限定的字数,限定的格式,不容有错。斐潜在最初开始执政的时候,各地县乡上报各种行文,便是随心所欲的展现文墨,辞藻丰富得让斐潜看得脑袋都大,于是便逐渐的完善这一类的公文的规范,框死了规格。比如表,就是用于陈情。凡属于论谏、劝请、陈乞、待罪、进献、推荐、庆贺、慰安、辞解、陈谢、讼理、弹劾等事由,皆为表。表开头第一句,必须说明是什么事情,人物地点时间事情,然后再叙述具体情况,末尾要加上建议或是已经处理的相关举措等,整体篇幅以四百字为宜,最多不得超过千字。最后一场才是策论。相对会宽松一些,但是也有限制的,想要自由发挥离题万里,恐怕就连卷子都一起飞走了……这一套的考试内容和规定,渐渐会形成规范,然后便是沿用下去。如果说能够以此三场考试,通过这种手段就可以相对来说比较全面的考察学子,选拔出来的人也相对来说更有文化、更有见识,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有行政能力。不考诗词歌赋,是因为普通的官吏,并不需要太好的文采。至于后世的八股文,其实也在应试制度之下的特殊产物,虽然在后世被很多人诟病,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真的就那么差,反倒是在保持客观筛选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就像是围城,城里人和城外人看,感觉都不一样。在这一次规模庞大的考试之中,有从河东河洛前来的士族子弟,也有从陇右汉中赶来的地方乡绅,甚至还有汉化的胡人……其实在斐潜治下,有很多是已经汉化的胡人。比如上党令狐氏,就已经是彻底的华夏化了,甚至在华夏学术上面的成就比华夏本土的很多人都要强。中年人,叱干平,也是汉化的胡人。他的家族原本应该是南匈奴人,然后在西汉时期分化到了汉地之内,先是在长安,后来到了河东,经过了两三百年的事件,如今这叱干氏已经和普通汉人没有任何的分别。司马懿到河东主持郡试,叱干平就是在那一次的考试之中达标合格,得到了参加长安恩试的名额,如今就居住在骠骑大将军准备的孔孟义铺之中,准备参加即将到来的大考。随着考试时间临近,在孔孟义铺营地之内的氛围也日间紧张起来。在这样的氛围之中,也就时不时的会出现一些事情……各式各样的人,就有各种奇葩的事情,即便是在营地之内有专门的兵卒负责秩序巡逻,但是依旧免不了的会有些突发的情况。叱干平居住的那件大通铺之内,清晨之时,就有人大叫起来,说他准备的笔墨不见了!如果说兵卒上阵,要紧的就是兵器战甲,那么这些学子考生上考场,笔墨就是他们的武器。结果现在武器丢了,如何不让人着急?值守的巡检带着兵卒来了,但是并没有找出什么问题来,因为那个倒霉孩子装笔墨的袋子并非是在大通铺里面丢的,是他出去外面遗忘了……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