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小秘境(3 / 4)

老师的奖励或者一次比赛的胜利。

有些影响是负面的,比如被父母打骂、当众羞辱等。

肉体上的痛苦是很容易被忘记的,但是心里上的虐待简直就是噩梦!

这些真实发生了的事情,我们很多时候都能回忆的起,事件的影响也可以被真切的感受到。可是还有那么一些“事情”,我们虽然记不得,但它们仍然对我们的一生都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只不过这种影响的产生,并不是因为事情真的发生了,而是因为它们应该发生却没有发生。这就是童年时期爱的缺失。

在一个家庭中,当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父母足够的认可、接纳、和回应,孩子便学会了去隐藏或者压抑他们的真实感受,缺爱的负面影响就发生了。

年幼的孩子,对父母的行为没有反抗和抵御的能力,但是他们有本能的生存策略。

也就是说,孩子为了生存,会完全的接受父母对自己情绪的回应,从而作出相应的改变去迎合父母。

一个孩子,如果经常体验到父母的上述行为反馈,便会逐渐的把自己的感受放下了并搁置一边,或者彻底隐藏了。只有这样,这些感受便不会再被父母发现,自己就能变相的取悦他们了。

可是这样一来,时间长了,连他们自己最终都不能很好的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了。结果,外在的我和内在的我就割裂了。

在这样家庭环境长大的人,时常无法感知到自己真实的情绪,对自己的内心感受也时常表示怀疑。

他们的情绪自我一直被否定被压抑,没能通过父母的肯定和接纳而真实的被体验过。

他们的情绪没有根基,无法着陆,似乎总在一种飘渺的状态。

他们的外表可能看似一个健全的人,但是内心深处却是彷徨、寂寞、空虚。

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哪里有什么不对,但是又不知道具体少了什么哪里不对。

他们无法很好的知觉自己的感受,也不能很好的觉察和体会别人的情绪,因此他们很难和别人建立深刻的情感关系。

总觉得有那么一堵墙横在自己和别人中间,因此内心时常没有归属感。

他们总有种感觉,仿佛自己永远在别处,不知道这个世界哪里是属于自己的。

童年缺爱的人,他们不能相信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就无法完全相信自己的决定。

他们也因此经常对自己的决定十分纠结,常常发现自己做了不想做的事。

童年缺爱的人,他们似乎总是为别人着想,却很少为自己着想。他们或者因为意识不到自己的情感需求而无法表达,又或者体验到某种感受和需求却害怕表达出来。

继续阅读!

潜意识的声音一直在提醒他们:我的感受不重要,我的需求不重要。他们或许习惯了对别人报以微笑,但是对自己似乎额外的苛刻。

当面对自己的时候,他们经常对自己感到失望,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

当他们成年后,他们的情感体验有盲点。他们不但无法很好的体会自己的内心状态,也很难准确的体会别人的感受。

当他们自己做了父母之后,也自然比较难以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所以,他们的孩子也非常有可能与他们当年一样,在一个情感盲点里长大,同样缺爱。这种创伤,很难康复、很难治愈。除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者借助可靠的人的帮助(比如非常爱你的爱人)让自己变得强大而皮实,别无他法。

童年缺爱的人,喜欢在过去的伤害中纠缠,因而自怜自伤。那些伤害就像溺水时的海草一样紧紧缠住你把你往无尽的黑暗深渊里拖,越纠缠,越窒息。

有些问题,不去理会,比努力解决要好,好得多。尤其是那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