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是会有某种长远上的隐形代价的。——不见得一定会以孩子最终平庸为代价(仲永如是),因为它总是有着内心深处很多焦虑去迫使它一定得符合别人期待及满意,但是很有可能会遗留某些未来心理问题或困扰的隐患。
天赋异禀与生来残疾有着出人意料的相似之处:当事人都会陷入与世隔离、困惑难解与不知所措的境地。在我为本书进行研究时发现的最令我惊诧的模式之一就是许多人到后来都十分珍视看似不良的非正常特质。反之,看似称心的非正常特质也往往具有许多可畏之处。许多唯恐子女身负残疾的准父母们都渴望子女具备非凡的天赋。这样的子女或许能为这个世界带来极大的美好,而父母或许也能从他们的成就当中获取无上的欢乐。这样的子女兴许还会将父母的人生拖进非同寻常的全新安排。聪明的父母往往也会生育聪明的子女,但是令人目眩的天才却只能源自畸变,就像本书其他章节的题材一样属于水平身份。
所谓神童,指的是能够在十二岁之前在某些特定领域与高水平成年人相媲美的儿童。我在这里对这个词的用法比较宽泛,一切在童年与少年时期发掘出了深切的固有天赋的人们都被我当成了神童。神童(prodigy)一词源自拉丁语prodigium,意为“悖逆天道的怪物”。神童的不同之处如此显着,简直就像生理缺陷一样刺目。对于非正常的焦虑远远超出了词源学的范畴。极少有人愿意被被人视为神童,尤其是因为神童往往与早衰、异常发育以及反常举止联系在一起。在许多神童眼里,神童无非是可怜而又诡异的怪胎,几乎不可能取得毕生的社会或者职业成功,他们的人前表演与其说是艺术,倒不如说是派对上的噱头。
神童的名号往往暗示着少时了了的现实,而天才的名号则意味着为人类意识增添价值的能力。许多天才都不是神童,许多神童也并没有非同一般的才华。法国诗人雷蒙德.哈第盖说过,“少年神童就像卓越非凡的成人一样的确存在,但是两者极少是同一个人。”不过在本章当中,我致力于记述从神童到天才的连续演变,因此对于这两个词的使用也多有重合之处。这一章的主人公们表明,在子女生命当中的任何阶段,非同寻常的能力一旦出现就总会改变原本的家庭状态,就像精神分裂症或者其他残疾一样。话虽如此,但是少年得志与百战功成依然是两种极为不同的身份认同。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就像残疾一样,早慧也会迫使父母围绕着子女的特殊需求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这种情况下也必须将专家请进家门;这种情况下,这些专家用来应对子女异常的基本策略也经常会削弱父母的权力。早慧的子女迫使父母寻求具有类似经历的人们相互扶持。父母们很快也会面临主流化教育的悖论,并且必须做出艰难的决定:要么将子女安置在智力水平相仿的人们当中,或者将他们安置在年龄相仿的人们当中。前一个群体往往年龄太大,不会与神童交朋友;后一个群体往往难以理解神童的成就,还会故意疏远他们。就像任何发育畸变一样,才华也会妨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神童家庭的健康与幸福程度也并不比本书当中的其他家庭高到哪里去。
子女的绝大多数行为表现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神童的父母总会反复告诫子女他们过去是什么人,现在是什么人,将来可能成为什么人,在成就与童真之间寻求相互妥协。为了构建这样的叙事,父母往往会将快速成长的异常情况与深入成长的远期目标混为一谈。为子女提供支持的行为与向子女施加压力的行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相信子女的能力与强迫子女遵从父母自己的想象也并非势不两立的做法。损害神童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过度关注培养才能并且忽视人格成长,又比如一味追求全面发展并且忽视最能令子女感到心满意足的特定技能。神童子女或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