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榫卯与秧苗(4 / 5)

们正在认真地诵读经典。

那整齐而又洪亮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大明文化的源远流长。

朴孝文看着那些专心致志学习的学子,不禁感叹:

“大明文化底蕴果然深厚,此等学子将来必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他的心中,对大明的文化充满了敬佩之情。

在工坊里,朴孝文被各种先进的器械和精湛的工艺所震撼。他仔细地观察着工匠们的操作过程,不时地发出赞叹之声:

“此些技艺真是巧夺天工,让吾大开眼界。”

他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世界,感受到了大明科技的魅力。

几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试验田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阳光洒在金黄的稻穗上,闪烁着丰收的光芒。

众人怀着紧张而又期待的心情来到试验田……

采用朝鲜密植法的稻田,稻穗密密麻麻,颗粒饱满,产量确实比传统种植法高出了不少。

然而,仔细观察后却发现,稻田里病虫害的迹象较为明显,一些稻穗已经开始枯黄……

而采用明朝传统种植法的稻田,虽然产量稍低,但水稻生长得十分稳健,病虫害较少,稻穗饱满而健康。

众人如众星拱月般围聚在田边,目光紧紧锁定在两块稻田上,眼神中满是专注与审视。

微风拂过,稻穗轻轻摇曳,仿佛也在期待着人们的评判。

一位明朝的老工匠率先开口,他指着采用朝鲜密植法的稻田,微微皱眉:

“诸君且看,以此密植法所种之稻,稻穗甚是繁密,谷粒亦饱满,产量颇高。然,此病虫害之状……委实不容小觑。”

说着,他轻轻拨开几株稻穗,露出了藏在其中的害虫和泛黄的叶片。

朴孝文走上前,神色略带惋惜地点点头:

“诚然,于吾国,此病虫害亦有之,然未如此严重。可见地异则情殊,差别甚大。”

这时,一位年轻的农学家蹲下身子,仔细查看采用明朝传统种植法的稻田,一边看一边说:

“吾等以传统种植法所植之稻,虽产量相较稍欠,然好在病虫害稀,稻禾生长稳健。”

众人纷纷点头,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各有优劣,得想个两全之法。”

“诚然,不能只看一面。”

林羽站在一旁,听着众人的讨论,心中已有了主意。他抬手示意大家安静:

“诸位,依在下之见,莫若将此二法之长处相并。朝鲜密植法,于增产一事功效显着,吾等可取其精妙之处,适度调其密植之度;

而吾朝传统种植之法,于应对病虫害颇具经验,可沿用诸般有效防治之策。如此行事,或能归纳出一套更契合吾朝国情之种植法。”

苏瑶微笑着附和:

“林公子所言,深合吾意。如此取长补短,相互补益,必能使水稻种植之法更臻佳境。”

朴孝文思索片刻,眼中闪过赞同的光芒:

“此法甚好,如此一来,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控制病虫害,实乃两全其美。”

众人纷纷表示认同,脸上洋溢着达成共识的喜悦。

此次交流合作,可谓成果丰硕。

在这金黄的稻田边,不仅实现了农业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为明朝水稻种植寻得了更优之法;更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中,进一步增进了两国之间的情谊,恰似那秋日里的暖阳,温暖而明亮。

回到工部工坊,林羽站在众人面前,神色庄重而又充满感慨:

“今次与朝鲜交谊往来,使吾等深明,九州万域,各蕴其智,异彩纷呈。吾辈不可画地为牢、抱残守缺,当以开放之襟怀,广纳博取,涵容万象。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