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小行星采矿的挑战与成功(1 / 2)

谢轩的公司自从在火星基地取得重大进展后,下一步的计划便是将太空采矿业务扩展到小行星带。与火星相比,小行星带的资源更为丰富,尤其是稀有金属的储量足以推动地球上的多个工业领域,彻底打破稀缺资源的供应瓶颈。然而,这一任务比想象中的更加复杂和危险。小行星带的环境极其恶劣,不仅没有引力,地表结构也极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崩塌或漂移。

谢轩对此早有预料。他决定亲自监督这次小行星采矿计划,调动公司最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智能技术来完成这次艰巨的任务。小行星采矿的成功不仅会标志着公司在太空资源开发中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也将为全球带来一场太空资源的商业革命。

在完成火星基地的建设后,谢轩召集了团队中的航天工程师、地质学家和智能制造专家,开始规划小行星采矿的具体实施方案。团队的核心目标是在距离地球不远的小行星带中选择几颗资源丰富的目标天体,部署自动化采矿设备进行稀有金属的开采。

“我们不仅要将设备送上这些小行星,还要确保它们能够在极端环境下进行高效作业,”谢轩在会议中说道,“这些小行星表面的地质结构极其复杂,我们的设备必须具备超强的适应能力,确保在动荡的环境中仍然能够完成任务。”

根据量子计算系统提供的预测数据,团队选择了几颗适合采矿的小行星,均含有丰富的铂、钴、镍等稀有金属,且距离地球相对较近,便于运输。谢轩对采矿设备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能够耐受小行星上的高温、真空环境,还要具备极高的自主调整能力,随时根据地质条件改变开采策略。

当一切准备就绪,谢轩公司通过量子运输技术,将第一批自动化采矿设备成功运送到指定的小行星上。采矿设备通过智能制造技术进行远程控制,能够自主判断采矿地点,进行地表开采,并将开采出的矿物储存在设备内部,等待回收。

起初,采矿任务进行得相对顺利。设备能够在小行星的表面自动定位高价值矿脉,并开始深度钻探。然而,采矿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开采到一半时,小行星表面突然发生剧烈的地质活动。由于小行星的质量较小,表层岩石的震动导致设备的支撑脚开始不稳,整个采矿设备出现了倾斜,部分设备甚至直接损毁。

谢轩接到消息后,立刻指挥团队进行紧急评估。通过量子通信,他与地球和太空中的采矿站团队保持实时联系,分析当前小行星的地质数据,试图找到稳定设备的方法。

“设备无法继续下去,支撑系统被彻底摧毁,继续作业将导致全部设备损坏。”一名工程师焦急地报告。

谢轩并没有慌乱。他调动了量子计算系统,对小行星的表面结构进行重新分析,并设计出了一种新的开采策略——利用小行星表面的一些天然凹陷,将采矿设备放置在更为稳固的岩层中,并增加设备的自动调节功能,让其适应小行星不断变化的地质条件。

团队立即开始行动,谢轩通过量子通信直接指挥设备调整位置,并亲自监控每一个操作步骤。经过数小时的努力,设备终于恢复了正常运作,继续进行采矿任务。这个过程中,谢轩的冷静与决策力再一次展现无遗。

小行星表面的条件极为恶劣,尽管设备经过多次修复和调整,开采工作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一个操作都可能导致设备的再次故障,或者矿脉的塌陷。然而,谢轩的团队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超凡的技术能力,逐步攻克了这些难题。

为了加快开采进度,谢轩的团队还对采矿设备的核心模块进行了升级,加入了新型的智能自修复系统。每当设备受到小行星表面震动的影响时,系统能够自动调整设备的各个关节和支撑结构,确保采矿过程不间断进行。通过这项技术,设备的工作效率提升了30%以上,开

上一章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