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中。
九月份的一天,刘积仁刚从市里开完一个分管秘书长的协调会回到办公室。电话响了,是陆自明的来电,他想过来坐坐。正好手头空下来,刘积仁让他过来。在房产集团的年轻干部里面,他最欣赏陆自明。这个年轻人是自己一手发现、一手提拔使用起来的,有悟性、有文化,踏实任事,让人放心,称得上一员干吏。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不管在什么位置上当领导,手下都需要精兵强将。去年郑义平跟自己说把陆自明调到物业管理条线上去锻炼,希望他增加一些繁琐岗位的工作经验,为日后提拔使用积累一些资历。自己笑笑,没有说什么。能说什么呢?如果郑义平真心这么想的,这个安排本身没什么毛病。即使自己继续在集团任职,也不排除有这样的人事安排,全面熟悉公司的各项业务领域,从长远来看,并没有什么坏处。但是他是否真心呢,要打个问号。他的心里大致猜得到陆自明来这里的目的。回来后,他给自己打过几次电话,但一直不巧,没有凑到碰头聊天的时间。这么久没见面,还是得见见。
陆自明来到建委七楼刘积仁的办公室,敲敲门,里面传来一声“请进!”。推门进去,刘积仁正坐在办公桌前批阅文件。这间办公室是一个单间,比房产集团总经理的办公室小。正对门是一扇大玻璃窗,刘积仁的办公桌在右手面,靠墙而坐。背面挂着那幅熟悉的山水画,厚重的笔墨,很有质感。旁边放着一个书橱,里面摆满各种书籍、照片、荣誉证书等物件。对面放着一张黑色长条皮沙发,座位上的皮质已经被磨得失去了光泽,年代感比较久远。墙上挂着《厚德载物》的书法条幅。陆自明一走进就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
“刘主任!”陆自明主动打招呼。
刘积仁抬起头,看见他进来,露出亲切的笑容道:“小陆来啦,坐吧!”说着起身给他沏了一杯茶。
陆自明坐在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仔细打量刘积仁。一年多没见了,高大挺拔的身材,和蔼亲切的笑容,似乎没什么变化,只是鬓角多了几根白头发。
“刘主任,您好像还瘦一些了?”陆自明一边说一边敬上一支香烟。
刘积仁接过烟,说道:“嗯,美国那边的伙食还是不大习惯,合胃口的东西不多,体重稍微下降了一点。正好,就当顺便减肥了。哈哈哈!”
两人点燃香烟。刘积仁轻松地问道:“怎么样,现在在物业管理条线上干的顺心吗?”
陆自明苦笑一下,摇摇头。把工作的情况大致讲了一遍,又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困境简单谈了一些想法。近段时间,陆自明阅读了大量物业管理行业方面的文字和资料,对未来物业管理发展方向有了较清晰的思考。
刘积仁听得很认真,说道:“嗯,我很赞同你的观点。这次我去美国学习,其中有一节课专门对各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比较分析。相较而言,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建立了商品房和保障房分类的模式,政府给穷人兜底,建设公益性保障房。美国呢,也是这个思路,但是政府直接出资建设的保障房占比极小,大部分是通过市场的手段来解决。比如说给开发商以税收减免等措施,降低保障性住房的房价。运用金融手段,提供穷人各种房补、房租补贴等。那么对这两类房屋的物业管理要求也不一样,商品房的完全由居民业主自治管理,聘请物业公司,以服务定价钱,提供合理的服务、合理的市场价格。保障性的住房呢,则完全是公益性的政府服务,只保障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需求。我专门去参观过几个美国居住社区,商业楼盘的管理完全是市场化的,价格昂贵但服务周到,对物业的保值和增值都有很好的帮助。贫民区呢,垃圾满地、臭气熏天,实际上管理是一塌糊涂、不堪入目的,比深州最差的城中村和棚户区还不如。所以,像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思路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