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物资支援(1 / 2)

辽东外兴安岭地区,兴安山脉中。

这里山峦重重.连绵数百里不绝,山顶.背阴处常年积雪不化.寒冷异常,而在这片困苦的山脉中,便活动着“辽东独立团”。

林昌永现为独立团的“宣慰大使”,类似政委的角色,负责后勤补给.军队内政及有关工作,同时也是与大夏直接对接的联络员,而索伦汉子乌尔塔则为团长,是军事行动的最高指挥官,两人的任命都是由大夏的越王徐晋亲自颁发的。

独立团的高层中,还有几位内统局的干事,这几人轮流在海上奔走,用以传递越王殿下的最高指示,也有权力督促各级军官,另外还有两名军部特派员,专门负责操练独立团士兵,教他们火器战术.战法,特派员都拥有不俗的战斗经验,是专业的军事顾问。

至于再往下,中低级军官皆由索伦人自己担任,目前这个辽东独立团已经扩张到整整五千人的规模,不过索伦兵的数量仅占一半,都是从关外小部落里慢慢吸纳进来的,其余的则基本为汉人。

这些汉人是从哪来的呢?

这就要提到大清的农奴制度的,后者通常都是从关内虏来的百姓,到这辽东之后便会被赏赐给那些有战功的八旗兵,这些农奴的生活十分悲惨,鞑子之所以战力强,便是因为不事生产.专注作战,八旗兵都是脱产的职业军人,像种地及相关生产活动,则由包衣奴才来完成。

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反动的奴隶制度,两者之间是主仆关系,汉人农奴对于大清来说就是耗材,后者可以称之为“强盗”政权,这些关外强盗之所以能保持战斗力,说白了便是因为有大量的农奴作为耗材,死了也没关系,完了再掳来一批就是了。

林昌永和乌尔塔曾率领独立团袭击了几个辽东地区的县城,这些地方的守备力量较为松懈,因此独立团在踩好点之后往往都能偷袭得手,攻入县城之后便砍了当地的旗人佐领,将储存的粮草.牲畜等物资悉数掠走,顺便还将那些包衣农奴给释放了。

这些被鞑子掳来的内地百姓都很清楚,继续留在这里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因此根本不需要考虑,大伙都愿意跟着这群解救自己的义士干,大部分青壮二话不说便投了军,而妇女也不愿意继续被鞑子蹂虐,希望义士们能收留自己,她们虽然上不了阵.杀不了敌,但却能干些缝缝补补.为将士做做饭之类的事情。

正因是因为辽东存在巨量的.被压迫的农奴,独立团的发展才能如此迅速,像燎原之火一样席卷大地,甚至他们的存在已经成为广大农奴的精神图腾,而这支原本由索伦人占据主体的军队,成分也就逐渐变了,其宗旨也从“反抗”变成了“解放”。

事实上,清帝洪台吉早就注意到了这些叛民,旗兵也曾赴外兴安岭围剿过两次,索伦兵损失惨重之下,林昌永只好带残部一路逃入东西伯利亚,再吸纳了一些野人部落后又辗转杀了回来,之后更是将这险峻的兴安山脉当作老巢。

这里地势复杂,算得上易守难攻击之地,不过缺陷也很大,环境恶劣的基本没法垦荒种地,独立团平日里靠组织人手打猎.捕鱼,以及出去抢掠粮食,因此在食物补给方面非常紧张,严重时甚至屡屡有人被饿死。

可即便在这种艰苦条件下,独立团的士兵也无怨无悔,鲜有人逃跑退缩,索伦人那是穷惯了,这点苦对他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甚至比以前过的还好点,而那些前身是农奴的汉人兵,则宁愿饿死.冻死在这雪山里,也不愿再回到鞑子的马鞭下,倒在无尽的劳作中。

如果横竖都是死的话,倒不如死的有尊严一些。

一个月前,辽东独立团终于得到了岭南大夏支援的第一批物资,实际上送几个人过来倒相对简单,辽东地广人稀,走人迹罕见的小路,不被清兵发现的概率还是很大,可如果是大量物资

上一章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