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杨坚篡位(7 / 14)

:运气。狗屎运砸到了杨坚身上。可能很多人觉得这很荒谬,包括杨坚本人。

杨坚肯定会跳出来骂我:大胆草民,朕顺天应人,朕帝王之相,朕艰苦创业,朕天选之人······

可是,哪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面对公众演讲的时候,不会说自己不努力、不勤奋呢?他唯独不会承认自己运气好,唯独不会承认“幸存者偏差”,因为这样“不感人”“不励志”“不符合主流价值观”。不努力不勤奋的在创业早期就淘汰了。努力勤奋这种事是自己可以掌控的,而机会、命运、运气这种事,只有上天知道。

古代的主流价值观也差不多,无非就是道德修养高、敬天爱民之类。如果说杨坚就是因为宇文赟死得早、死的时候恰好在长安,而用阴谋诡计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篡夺的北周政权,这样的说法是肯定不会被主流价值观——史书记载认可。史书的记载只能而且必须是“帝王之相”“人格伟大”“艰苦创业”之类的空话。

杨坚并非一开始就想当皇帝,并非从小就立志要篡夺宇文氏的江山,不过是随着局势的发展,他一步步走向了皇帝的位置。走向最高权力的过程中,就展现出了杨坚残暴、血腥、杀戮的一面,这个无可厚非。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总之,我们不能贬低杨坚,但也不能夸大他的作用,一切英雄不过是时代的产物。

接下来,是一系列繁琐的仪式,祭天、册封官员等。第一件事就是把在洛阳镇守的太子杨勇给召回长安,让元矩去接管。元矩是北魏宗室,他的女儿是杨勇的妃子。太子是国本,国家根本肯定是在长安才符合常理。

大殿上,杨坚微笑着问:“我大隋新立,诸位,官制革新讨论得怎样了?”

官制问题无疑是新皇帝最关心的问题,因为牵涉到分配权力,分配蛋糕。分配得当,那么新皇帝的江山才能坐稳,手底下的人才能死心塌地跟着你干。

“我等建议,废除周朝的六官制,恢复汉、魏旧制。”小内史崔仲方说。

继续阅读

“嗯嗯,好,详细说。”

于是,按照崔仲方的提议,隋朝设置了太师、太傅、太保三师和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以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御史、都水二台,太常等十一寺,左、右卫等十二府,以分别执掌和统领各类职事政务。三师、三公是荣誉称号,一般授予德高望重的老贵族、老功臣。

五省是国家行政机构。内侍省是宫廷的宦官机构,伺候皇帝一大家子,管理宫中事务;秘书省掌管书籍历法,是国家图书馆,事务较少。因而,内侍省、秘书省并没有实权,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都是最高政务机构。

内史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其中,内史省原名“中书省”,设置监、令各一人;门下省长官“侍中”二人,“侍中”改称“纳言”,工作就是传达皇帝旨意、文件;尚书省下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是具体行政执法部门。

这就是后来被唐朝继承的赫赫有名的三省六部制。如果说阁下不知道三省六部制,我想应该是九年义务教育没有过关的,建议再去翻翻中学历史课本。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之前的王朝也或多或少设置过这些机构,但三省六部制的整合、常设,这个意义上的首创应该是杨坚。

此外,隋朝又设置了上柱国至都督十一等勋爵,用来酬劳勤苦和立功的将帅;设置了特进至朝散大夫七等散官,用来加封有德行和声望的文武大臣。

官职改革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是崔仲方一句话的事情,而是杨坚的团队根据前朝经验,多年实践总结的结果。

这样一来,实职、武职、虚职都有了,可以满足各类官员的需求,第一批官员的任免名单就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