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侯安都坐镇,无往不利,正是自己爱人留学渡金的机会,何乐不为?陈蒨同意了。
让侯安都在路上走着,先来说说陈宝应。
萧乾带着诏书到晋安郡之时,陈宝应正在听书,听侍从给他读《汉书》,听说来的是被自己欺负过的萧乾,他就让萧乾在门外先等着。
当听到蒯通游说韩信时说的话“看你后背的形状,骨相极贵,不便说出”之时,陈宝应突然坐起来,感叹说:“蒯通真可称为智士了!虞先生,你愿意当我的智士么?”虞寄和虞荔一样,有名望,被陈宝应笼络到身边多年,一直试图逼他为自己卖命。
虞寄说:“蒯通这一番游说,造成了郦生被烹、田横失败、韩信骄纵亡身的后果,杀害了三个才俊之士,有什么足以称为智士的呢?这哪比得上班彪在《王命论》中能理解何去何从呢!”虞寄就是看不上陈宝应,希望他能认清现实,归顺陈朝中央。
陈宝应并不回答他,而是让萧乾进来说话。仇人见面,分外眼红,萧乾没给陈宝应好脸色,摆出天朝上国的架子宣读诏书:“虞寄忠孝仁义,才堪大用,希望陈太守积极向大陈输送人才。”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面对皇帝的诏书,陈宝应这边是什么反应呢?皇帝都抢着要虞寄,那更加证明虞寄是人才。当然是拒绝,不然还能叫地头蛇么?萧乾灰头土脸回去了。面对陈宝应的拒绝,虞寄开始和他讲大道理,陈宝应哪听你这个,虞寄你就乖乖在我这里待着吧,哪儿也去不了。
虞寄深知陈宝应是劝谏不过来了,担心灾祸降到自己身上,于是穿着住进了东山寺开始隐居,假称脚上有毛病。软的不行来硬的,陈宝应派人去烧他所住的房子,虞寄安然躺卧在那儿,一动也不动。有两个和尚要扶他出来,虞寄说:“我的生命悬在人家手里,躲避了火烧,又能躲到哪儿去呢?”放火的人看他这么不怕死,还真不敢下死手,毕竟这个人可是陈宝应需要的人才,于是主动灭火,把他救了下来。
弟弟回不来了,虞荔因此而伤感生病,陈蒨多次亲往看望。陈蒨命令虞荔将家中人口搬进宫署居住,虞荔以宫中不是私家居住的处所,请求留居城外;陈蒨又令他家住在兰台,自己乘舆再三亲临慰问,亲自写诏书派往探视的宫中使者,在道路上彼此都能看到。
虞荔一直有吃素食的习惯,营养就跟不上,不能承受疲病的折磨,陈蒨下诏令说:“能淳朴地穿布衣吃素食,便是高尚的节操,你年纪已经老了,生气活力稍有减退,正要依仗托付,十分需要能够健壮起来,现在给你鱼肉,不准坚持所遵守的布衣素食的做法。”
嘴巴长在虞荔身上,他不听皇帝也没办法,于是没几天就去世了,时年五十九岁。
虞寄对于陈朝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人物,也不如章昭达、侯安都、徐陵、周弘正等文武有名,但陈蒨却能如此礼贤下士,陈蒨励精图治的雄心可见一斑。陈蒨身边还聚集了刘师知、到仲举、王质等一帮能人。陈蒨有多勤政呢?陈蒨死后,徐陵在《陈文帝哀册文》中写道:“勤民听政,宵衣旰食。”
宵衣旰食,也就是早上天没亮就穿衣服起来,晚上天黑了才吃饭。这个成语就是徐陵发明来形容陈蒨的。
很快,宵衣旰食的陈蒨迎来了好消息。
2.陈顼回国
第一个好消息,江州的周迪吃了败仗。听说周敷从建康回来了,周迪知道从此二人决裂了,他抱怨道:“这个老匹夫,甘愿做陈国的走狗却忘记了家族的荣耀,当初依附你不过是看你名望高,哪次打仗不是我出血出汗?现在倒好,功劳被你窃取了。”
周迪在平定萧勃、余孝倾、熊昙朗的战争中是有很大功劳的,然而有啥用?领导喜欢的是听话的人,而不是有能力的人。政治站位是一种艺术,这种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