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第一批投降的羌人出现以后,很快地就有了第二批、第三批。
只是,因为摸出羌人聚落投降的羌人,是以底层的羌人牧民为主,羌人战士和精锐的羌人精骑只占极少数的关系,羌族高层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现有人投降的事情。
时隔数日的时间,羌族高层才因羌人牧民流失过半的缘故,发现羌人牧民集团摸黑跑出去投降的事情。
在东窗事发以后,那些愿意遵从羌人先知预言的求和派羌人高层,便果断地领着那些底层出身的羌人出走,气得那些羌族高层恨不得把他们抓起来抽筋扒皮。
不过,这些羌族高层并没有当场拔刀相向,而是一脸默然地目送他们离开。
别看求和派的羌人高层带走了羌人聚落仅存的大半羌人,可是从整体战力来说,却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反而提升了他们的作战效能。
不得不说,之前聚集在这些羌人聚落里的羌人,实在是太多了!
人多,有时真不见得是件好事。
因为人多的关系,可供活动的空间也被不断地压缩,就连处理日常生活的琐事都有点儿施展不开了,何况是进行作战?
玩家此前能够屡次偷家得手,便与此有着莫大的关系。
羌人聚落里的总人数虽然骤减,可作为主战力的羌人战士和羌人精骑,人数却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羌人聚落所拥有的实际作战能力,不仅没有因为人数的减少而下降,反倒因为这个原因而获得增强,亦或者该说恢复到应有的水准。
更重要的是,离开的羌人并没有带走食粮和牲畜,就连仅有的武器装备也都留了下来,变相地增加了羌人聚落继续战斗下去的资本。
如果在事情刚发生之际,这些羌族高层就及时地发现并阻止,离开的羌人数量绝对不会多到这种程度,至少那些资质较高,实力也比较强,只要给他们晋阶的秘法,就能晋阶为羌人战士的羌人牧民,能够留下一大半。
只可惜并没有!
从这些羌族高层迟缓的反应速度,就能看出他们对于底层羌人的态度。
便如孟子对齐宣王说的那样,【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又如《资治通鉴》于【周失其鹿】中所记叙的那般,【君以众人遇我,我以众人报之;君以国士遇我,我必国士报之。】
羌族高层的行径让这些底层的羌人牧民彻底地失望了,而羌人先知的预言又给了他们一个背弃他们的合理借口,所以他们便选择了与羌族高层截然相反的另一条路。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外如是。
至此,平羌之战终是进入了最后的收官阶段,只要剿灭这些选择抗逆之路,再无反悔余地的羌人以后,整个平羌之战便能宣告终结。
当局势平稳地发展至这个程度以后,沐云就不再多做关注,然后着手处理起其它事宜。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上呈汉灵帝的文疏,以及对乌桓发出的通牒。
为什么要将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因为两件事情的目的是一样的。
只不过,一个是建议汉灵帝接受乌桓的内附,并在乌桓境内建立起对外的桥头堡,用来对付北方的胡夷。
另一个,则是对乌桓提出告诫,勒令他们在限定的时间里面,摒弃他们所使用的胡服,胡姓,然后穿戴汉服冠上汉姓,习汉字行汉礼,用确切的行动来表达他们内附的决心。
如果做不到的话,也就意味着乌桓还有二心,他不介意拉上他的八大王牌,去乌桓境内走一走……
嗯,大概就是这样。
说实话,在接收到沐云的通牒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