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地,十几人忙活近一个上午才完成。
中午,莘野果然做了一桌红薯宴,有清蒸红薯,红薯粥、油煎红薯饼,红薯汤水,干焖红薯、烤红薯、炸红薯丸子、最后还有一大盘蒜炒红薯叶。
没有肉,但这些都是他们从未吃过的美食,而且,红薯很顶饱,蒸红薯和烤红薯,他都没做多少,算准每人两根的量,多了没有,这两样吃多会撑,怕吃不下其他的。
小孩子们喜欢甜甜的红薯粥和红薯汤水,以及香口的炸红薯丸子和煎红薯饼,烤红薯和蒸红薯,就尝了半根。
顾家和王家人这才知道红薯的美味以及产量背后的秘密,李阿爹也承诺明年也给他们留一些种子,但不多,不过齐家和张五家的可以匀一些给他们。
等下午他们去齐婶子家和张五叔家挖红薯的时候才明白,原来红薯虽然都是红薯,但也分品种。
他们两家种的明显没有李家的大,但同样能管饱。
也清楚之前他们确实没有多余的种子,没看张齐两家都只能种半亩地,和李家同样的品种的红薯也才每人种一垄地而已。
晚上知县和师爷以及两位衙役没有在李家吃晚饭,等他们吃完饭再回去,城门都关了。
两个衙役一人一篓张齐两家给的红薯,师爷和县令没人两篓李家的红薯,大家都知道他们要留种,有这么多红薯回去,心里已经很高兴了。
当天晚上,知县吃过晚饭就回家写奏折,第二天就带着十斤红薯和折子去良关郡知府。
结果被人告知知府去其他县巡查不在府内,让他把东西留下。
陈庸没有多言,乖乖把东西留下,当天就离开良关郡回古阳县,回去后,他又写了一份奏折,还写了一封信,又装了五斤红薯,让王衙役跑一趟京城,把信和红薯送给他曾经的同窗。
他与那位同窗属于君子之交,交情并不深,偶尔会有书信来往,但他在司农寺当上林令。
虽然推广粮食不是他职责范围内,但这可是亩产千斤的粮食,妥妥的给他送功劳,当然得罪人确实会得罪人,机遇与危机并存,就看他怎么选了。
等明年开春前,如果上面还没有旨意下来,他就再想想其他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