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祸国殃民(2 / 2)

分量、社会影响,进而维护群体势力的扩张。

这是不是贪?如果要以对名气这个无形资产作为评判贪官的指标,估计明朝会有很多言官名列榜单。

言官们都是文官,文人就该文质彬彬、斯文儒雅。

但明朝言官的“凶”超越了人们对文人的人格设定。

当权者当然要骂,当权者在野之后还要骂,甚至死了之后继续骂。

估计他们所追求的效果就是骂倒、骂死、骂臭,骂到身败名裂,骂到死无葬身之地,骂到遗臭万年。

雒于仁之外,还有很多言官前赴后继、络绎不绝。

对万历皇帝展开了无理由、无底线的,苍蝇乱舞式、群狼撕咬式攻击。

廷杖、诏狱、革职都不解决问题,万般无奈之下,万历皇帝只能选择沉默、逃避。

一个本来雄心勃勃的皇帝,只能在言官的围歼之下成为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的“六不皇帝”,怠政30年。

一个皇帝30年不做为,也就难怪人们会得出“明实亡于万历”的结论了。

积极做事的大臣被骂到死,想延续国祚的皇帝被骂得装聋作哑、龟缩不出。

骂得整个明王朝根脉尽断、生机全无。

朱元璋打下来并且苦心营造的这个江山,焉有不亡的道理?

清军入关以后,南明小朝廷虽说偏安一隅,但至少还有半壁江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手里还有几十万军队,还不至于说是苟延残喘,对付同样有几十万军队的清朝,还是有一定的翻盘可能的。

到了这个地步,最是应该文武一心、万众齐力维系运作、养精蓄锐的时候。

可惜那帮言官们似乎是唯恐明朝不亡,依然是扛着朝纲、道德的大旗或者是刀剑,到处“杀伐”不已。

他们“杀伐”的对象不是来势汹汹的敌人,而是在朝廷内部搞斗争、搞分裂、闹内讧。

常说“舌下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言官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搅得明朝皇帝当不好、大臣干不了、百姓活不成,最终败亡灭国。

但人们又很难去追究言官们的罪责。

因为语言是无形,而且其中任意一条可以致人死地的言论又都有大气堂皇、不可辨驳的道德支撑。

而到了明朝彻底灭亡,所有希望的火种都被唾沫星子浇灭之后。

那些曾经自认是道德高尚、公理化身、正人君子的言官们又怎么样了呢?

估计其中有为数不少的人迅速“顺天应命”“识时务为俊杰”转身投靠了清朝。

他们的气节、风骨转变之快、之大,估计他们也很难为自己解释。

到了清朝之后,明朝言官群体因“谏”而活、除死方休的狠劲,也就从此断了“法脉”。

因为他们面对的这个新主子脾气不好,敢骂就去死。

但凡那些难缠的人,欺负的多半是脾气好的。

一旦遇上了比自己更狠的角色,他们就立马变成了乖巧柔顺的可爱宝宝。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