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四十一章 古印度的宗教文化(一)(2 / 2)

亚历山大四世 季敏杰 1355 字 4个月前

定了婆罗门教的轮回说,而且也否定了一切宗教的基础。

在认识论方面,他们不承认推理的有效性。他们认为,除了直接被感知的事物以外,没有可以确信的东西;因为间接知识必须经过中间环节,而一经过中间环节就会有不可靠的因素混杂进来。他们甚至认为,即使某一推理成为事实,那也是偶然的幸中,其中是没有确实性的。他们重视直接的感性知识,这是正确的;而否定间接知识和推理,却又错误地走向了另一极端。

他们的论敌谴责他们不信宗教,说他们没有道德责任感,把他们贬称为“斫婆迦派”(Carvaka一词来自carv,后一个词的意思是“吃”,意思说他们只讲现世享乐而不讲宗教修养)。这当然是不公平的,在被称为斫婆迦派的人中,实际上还包括了在具体问题上见解小有不同的派别。

阿着多·翅舍钦婆罗是斫婆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在佛教典籍里,他被列为当时“六师”(六个学派的领袖)之一。他主张世界的基础是物质,物质由地、水、风、火四大原素构成,这点虽然错误但方向上没有太大问题。意识由物质产生,人死之后原素分解,各归其身,诸根归人虚空。“不论贤愚,身坏命终,断灭消失,一无所存。”没有永恒的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没有天堂也没有来世。反对因果报应与祭祀礼仪,因此佛教称之为“断灭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阿什斐迦派(或译为“邪命外道”)是一个主张彻底的宿命论的学派。末伽黎·拘舍罗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佛教文献中所说的“六师”之一。据说他曾经是耆那教实际创立人大雄的弟子,后来与师说不合,自己别立学派。

末伽黎·拘舍罗认为,整个世界都是按既定的程序绝对地安排好了的,在这个既定的世界上,每一个生命单子(life-monad)都必须反复再生次,从以太、气、火、水、地的基本分子开始,逐步地经过地质的、生物的、动物的诸存在阶段,然后又以人的形态出现;每个生命单子在各个阶段再生的次数、时间与进度也都是既定的,各生命单子在反复再生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也是被严密地规定了的。

他还认为人的意志和行为,不论是善是恶都影响不了整个的既定过程,修行并不能加快解脱的进程,作恶也不能起延缓的作用。人生历程不由自己定,也不由他人定,而是由宿命来定。一个人肯刻苦修行,只能说明他在命运安排的全过程中已经走到了比较接近解脱的地步。他认为,修行唯一能起的就是这种标志的作用。在他看来,修行与否,本身也不是由一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由命运前定的。这种彻底的宿命论在一方面固然否定了各种宗教的善恶各有报应的说教,但在另一方面也否定了人的一切能动作用,可以使人安于无所作为。

婆罗门教和后来的印度教都吸取了这种思想,使得印度的种姓制度在印度根深蒂固,也使得印度军队的战斗力一塌糊涂,因为打不打得过或者打成什么样都跟自己没什么关系,自己的命运都改变不了,何必那么拼命呢?

斫婆迦派和阿什斐迦派在列国时代曾经盛行一时。不过在当时反对婆罗门教的各派中影响更大更久的还是佛教和耆那教。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