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十三 东南生变(3 / 4)

得到什么待遇一概写明。

最广大的自然是‘难民阶层’,所谓难民其实就是中华大地上数量最多的劳苦百姓,这群人的根本在于没有为满清效力过,当然捐税纳粮大家都有过,但合众国定义其为满清鞑虏所胁迫,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不予追究,这些人只要割掉辫子,就被认为是难民,没有任何罪罚,相反,这群人大多还是贫民阶层,还会有授田等安民德政可以享受。

而在十七种中,真正要受到惩罚的还是那些享受满清朝廷特权,做满清爪牙的人,主要是做官、将、吏,参与满清的科举,主动为满清捐纳粮饷,参与反抗盟军,协助满清军队的人,但是惩罚最重的也不过是诛杀其亲族,连坐其九族流放,罪名越轻,惩罚就越轻,抄没家产和流放海外是惩罚,而株连的亲族也越来越少,从九族到七族、五族,一直到不株连。

而庶民地主阶层,大多属于不株连的类型,这些人顶多有兄弟子侄在满清朝廷中做小吏、幕僚、低级武官,直接不予株连,只惩罚其本人,如此把大地主和小地主区分开来,要知道,在封建社会,一个人拥有的财富是和其政治地位成正比的,家中或者族中没有功名在身,就算是家中良田千顷,家财万贯,最终也会落得家徒四壁的局面,而这次所谓的东南科场就是争取这部分富农和庶民地主的支持。

大陆不是台湾,台湾原本是个荒僻小岛,少有人烟,移民过去之后,可以在垦殖的过程中慢慢建立统治体系,但大陆不行,即便是经历十数年的战乱之后,福建仍然至少有五百万人口,如果一股脑的把所有的地主阶层全部扫清,那合众国便是没了统治基础,而所谓统治基础,至少要抓住本地具有影响力的人和读书人,而庶民地主就是两者的结合体,没了他们,合众国的统治将会悬空,而在本质上,这群人与贫民一样,对于朱明与满清的更替,也不过是随大流。

洪承畯虽然不是什么当世大儒,却薄有雅名,是泉州有名的书法名家,而在其反大义灭亲反对洪承畴的过程中,积攒了更多的名声,何文瑞邀请其为主考,也是千金买马骨之举,一来,洪承畴与洪承畯的关系,启用洪承畯证明合众国不妄加株连,二来利用洪承畯的名声换取底层读书人的支持。

而洪家本身也不是什么书香门第,洪承畴父亲也不过是个秀才罢了,其能入学还是占了同族办村学的光了。

“东番开这门恩科,是为我大明选才还是为你东番举士呢?”洪承畯放下那公告,认真问道。

“当然是我合众国遴选官吏了,这一点,我不讳言。”何文瑞说道,他可不想骗洪承畯,不然会出大乱子。

“若是如此,恕老夫不能相助了。”洪承畯说道。

何文瑞问“老先生为大明忠臣,晚辈一早便知,可如今大明式微,全靠藩镇和我国支持,存亡与否也不过是旦夕之间,大明若是没了,试问读书人的出路在何处呢,难道要背祖仕清,老先生知道,这是我国为读书人拿出的一条出路,可若是不成,读书人执意效力满清,那清算起来可就不会这么仁慈了,仕清是读书人之耻,为我国所灭是读书人灾难,烦请老先生继续挺立天地之间,观天下风云变幻。”

“慢着!”洪承畯高声喝道“老夫不为你所用,读书之人便是要在背祖与毁灭之间选一路吗?”

何文瑞摇头“那倒不尽然,晚辈只能说,老先生出山相助,读书人的路更宽一些,更好走一些,东南科场若取得成功,将来湖广、江南、中原亦可效仿,可若东南科场失败,那或许只能是死路一条了。”

说罢,何文瑞饮尽最后一杯酒,向来时路走去,走到拐弯处,何文瑞让人停下,不消半刻钟,便是听到一凝滞的脚步声传来,何文瑞高声道“老先生,这里有马。”

犹豫不决的洪承畯松开手,听到声音,忽然一颤,一只被他护在掌心里的小虫子忽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