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最放心不下的其实是大明海疆,一生都在平倭的俞大猷,清楚的知道,大明海疆危机四伏。
倭寇正在悄无声息的发生改变,内讧已经超过了百余年的倭国,正在逐步走向同心同力,那个自称天下人的织田信长,正在一步步的整合着倭国的各方势力,无论是谁整合了倭国的各方势力,对大明都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威胁。
红毛番正在一步步的侵占着万里海塘,他们将势力逐渐渗透,万里海塘,这个中原的后花园,正在一步步的变成时刻威胁大明的贼巢,近万里的海岸线,都会成为突破之地,到那时就真的到了中原生死危亡的关键。
幸好,陛下有鸿鹄之志。
俞大猷走的没有遗憾,唯一的遗憾就是无法落叶归根,但是俞大猷能够理解并且支持陛下的这个决定,即便是死,也要死的对国朝有益,去年起,大明一直在迁徙富户充实京畿,这就是个由头,主要还是缓解大明日益严重的人地矛盾,俞大猷直到最后,还在配合大明皇帝的政令,他走后,他的将军府也是富户了。
俞大猷走的没有遗憾,长崎总督府已经站稳了脚跟,可以深入影响倭国的局势,琉球国王已经在中山王府住下,大明对琉球群岛和鸡笼岛进行了全面的郡县化,而吕宋也在大明掌控之中,海外皇庄,也就是种植园,也遍布了万里海塘。
可朱翊钧仍有遗憾,这大明大好的江山,他希望俞大猷这个老人能够多看几眼,最少也要看到马六甲海峡重新回到大明的手中,可惜,人生大抵如此,遗憾便是如此的寻常。
俞大猷有些生不逢时。
俞龙戚虎,俞大猷和戚继光究竟谁更厉害些?朱翊钧还真的问过戚继光这个问题,戚继光说,俞大猷在练兵不如他,俞大猷在后勤调度上不如谭纶,在个人勇武精悍驰骋上,俞大猷不如刘显,但俞大猷是个全面的帅才。
可为将者众,可为帅者寡。
俞大猷历经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五朝,他真正展现自己才华时,已经五十多岁的高龄,真正被委以重任,已经年过古稀,七十岁的年龄才得以展布心中的抱负,对于一个战场厮杀的将帅而言,是多么大的遗憾。
朱翊钧希望俞大猷再看两眼他深爱的大明,奈何,奈何。
万历七年七月十七日,俞大猷于京师讲武学堂病逝,次日,大明皇帝连下了三道圣旨。
第一道是给俞大猷加了左都督的官职,又封了漳平侯下葬,长子嗣漳平伯领世券,定谥号武襄,克定祸乱曰武,甲胄有劳曰襄。
第二道是辍五日以示哀悼,令礼部官葬漳平侯,特赐祭五坛,就是派遣英国公前往天、地、日、月、先农坛祭祀,最高规格为九坛,令百官在俞大猷出殡时,前往左将军府送行,这是一种殊荣,算是酬谢俞大猷为大明奔波一生。
第三道圣旨,则是让人措手不及的奏疏,陛下移宫去了讲武学堂、皇家格物院、佛塔、德王府、裕王府的离宫行苑,不是去住一天两天,而是之后就住在讲武学堂了。
这一道圣旨如同在京堂扔了一个天雷一样,所有人都议论纷纷,皇帝的理由给了三条,第一条是离北大营更近,操阅军马方便;第二条则是无人可用,俞大猷走了,讲武学堂无人可以坐镇;第三条,则是国家大事,在祀与戎,戎事一日不可误,就是用行动表达了对振武之事的持续推进。
张居正在文渊阁门前,坐上了车驾,车驾是两匹马拉动的轨道车驾,更加平稳,从皇宫左顺门到陛下的离宫只需要一刻钟的时间,他看着窗外,眉头紧蹙,旁边的箱子里,放着一大堆的奏疏,都是反对陛下移宫的奏疏,其中就包括了张居正本人。
张居正一直反对陛下住在西苑,道爷住进西苑之后就开始摆烂,除了严嵩、徐阶等少数辅臣外,朝臣们很少能看到道爷了,张居正对西苑这个地方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