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我们的选择没有错(为白银盟主“暖阳1314”贺!)(4 / 7)

萧崇业想明白了,张居正为何要刻意制造鱼肉缙绅,善待小民的风力舆论。

“兼并啊,就是这么兼并来的。”汪道昆看着观潮楼外百舸竟流,无数满载着货物的船只,在新港内进进出出,看到这番景象,谁人不感慨大明的富庶?

富庶的苏松是大明,常年闹饥荒的陕西、山西也是大明,文化鼎盛到都用汉字的是大明,蝗灾闹到人相食的也是大明。

这都是大明。

汪道昆最佩服张居正的就是张居正捣鼓出来的矛盾说,这东西作为经常,可以解释大明既昌盛又败坏的现状。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苏松的百姓,是无法理解西北百姓的饥饿,深居九重天之上的大明皇帝,不能理解大明百姓的疾苦。

这就是大明新政最大的隐忧,大明皇帝并不清楚,新政到底要做什么,新政要给百姓套上一层一层的枷锁,诸如衣服、鞋子、房舍、孩子这些枷锁,让他们不会因为一无所有,顾虑重重,不会参加民乱,去颠覆大明朝廷。

能消灭大明朝廷的从来不是四夷、不是藩王、不是权豪、不是缙绅,而是那些衣衫褴褛、米缸里没有一粒米的穷民苦力。

大明的新政真的能贯彻下去,其实是在维护大明皇帝的统治。

“我这是说还是不说呢?只是讲了一个善堂,萧总督就这个模样,若是我要讲其他的事儿,那岂不是今天不能活着走出这观潮楼了?”孙克毅讲善堂,只是想说,大明在这一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并不需要再探索。

但是这刚起了个头,萧崇业就直接破防了,咬牙切齿的,恨不得吃了谁的模样。

“抚台,这还讲不讲?”孙克毅看向了汪道昆,寻求巡抚的意见。

“额,你接着说吧。”汪道昆其实很想说,别说了,别说了,但想了想,似乎没什么不能说的。

孙克毅继续解释这自己这本奏疏里的内容,全都是大明的成熟经验,只不过是产业链向外转移而已,他这次注意力度,没有讲的那么明白和清楚了,但是萧崇业已经能听明白了。

而在培养亲慕友人这一块,孙克毅也有很多已经十分成熟的方案,当年汪直在萨摩州敢自立为国,甚至僭越称王,是因为倭国其实还在大明的影响范围之下,仰慕大明天朝上国的倭人,不是少数。

如何培养亲慕友人,对于商贾而言,不是什么难事。

这一点上,朝廷廷臣和朝臣们,多少有点低估了大明此时的影响力。

大明在整个已知的世界里,就是文明的象征,因为倭国的官方通行的文字是汉文,这一点在朝鲜、倭国、琉球、安南、暹罗等地,都是如此,汉文汉话是唯一正宗的文字和语言。

倭国一直要到明治维新时代,才开始慢慢使用假名;而朝鲜则是要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才开始慢慢废除汉字。

去汉化给倭国和朝鲜都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为他们的历史书全都是用汉字写的,废掉了汉字,等于数典忘祖。

亲慕友人根本不用培养,因为有太多太多的精神大明人了。

“我其实很不明白,为何大明要坚持海禁,明明永乐年间就已经破禁了。”孙克毅谈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大明在永乐年间的海禁政策已经被破坏殆尽了。

七下西洋是官船官贸,不代表民间就没有任何的贸易往来,相反,就连明太祖的女婿都参与到了海贸之中。

“这不是坚持不下去,才有了月港,又有了松江市舶司吗?”汪道昆摇头说道:“海禁本意防倭。”

“海禁保护可能是倭寇,而不是大明。”孙克毅面色凝重的说道:“只要大明水师能够维持在现在这个规模和水平,大明的商贾,就会利用商品优势,将倭国的财富掠夺一空,足够把倭国搅得天翻地覆了。”

“当然必须是大明水师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