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的每一个部分设计进行理解。
他们需要时间来理解这些内容。
只有对设计完全理解,通透,知道为什么这样设计,知道设计会造成什么结果,后续出现故障或其他情况时,才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这是很重要的工作。
如果能完全理解设计每一部分的原理和功效,后续的研究就能够针对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第二则是为未来考虑。
现在他们研究的ss技术,未来很可能会用来制造大型的储电装置。
毫无疑问。
如果开启了大型ss储电工程项目,研究组中的很多人,大概率会参与到项目中。
到时候,他们连设计原理都搞不懂,还怎么去帮忙项目实现呢?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让王浩一个人来做吧?
他们知道,哪怕敲定了ss储电工程项目,王浩也是不可能参与的,因为他参与应用方向的工作,根本就是大材小用,研究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
一个星期后,有个好消息传来。
梁静叶确定加入王浩研究组。
来的不只是梁静叶,还有潘东团队的很多人,因为他们组的研究被确定暂停了。
当研究被确定暂停,研究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潘中的团队里有三分之一的成员,都决定来西海加入王浩的研究组。
三分之一,听起来并不多,实际上已经很多了,主要还是因为异地工作。
异地工作,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
一些中年人有家庭、孩子的牵绊,再考虑到自己的能力有限,即便是有很好的工作机会,也可能会直接拒绝掉。
所以确定前来的,要么是年轻人,要么是一些真心追求科研,或者不被生活所牵绊的人。
王浩对于一大群新人的带来还是很期待的。
不管到了任何时候,研究组扩张肯定是好消息,他巴不得更多的人参与论证工作。
ss研究组的工作步入了正轨。
王浩的工作就相对轻松很多了,因为大部分时间都需要等待,他只需要参加一些设计论证的小会议,就没有其他事情可做了。
当相对清闲下来以后,王浩也关心了一下自己带的学生。
现在他的学生只剩下四个海伦、陈蒙檬、邱会安以及丁志强。
四个人都在读博。
海伦、陈蒙檬、邱会安,都已经在准备博士论文。
丁志强主要还是参与超导材料实验室计算组的工作,同时也在纠结研究方向的选择问题。
和其他大部分数学博士不同,丁志强的主修方向有两个,一个是偏微分方程,另一个是代数几何。
王浩都能感受到丁志强在偏微分方程上的天赋,但丁志强似乎更喜欢代数几何,他在计算组的工作得到了一致认可,还发表了两篇代数几何方向的sci论文。
不过几个博士学生中,发表论文最多的是海伦,她专注于湮灭理论的研究,个人已经发表过五篇sci,其中有两篇和陈蒙檬一起合作,刊登在顶级学术期刊。
陈蒙檬自然也有两篇顶刊挂名,个人也发表了一篇量子物理方向的sci研究论文。
现在来说,钟家庆数学奖起步的邱会安,读博表现反倒是最差的,过去两年时间,他没有发表过任何一篇论文。
这主要还是方向问题。
或许是受到了王浩的影响,邱会安最初选择的方向是黎曼猜想,他当然不是想要证明黎曼猜想,只是希望研究能有一点点的进展。
后来,他放弃了。
当放弃一项专注于近一年时间的研究,对个人的打击还是很大的。
后来邱会安就专注于数论的方法论研究,简单来说,就是研究‘用什么方法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