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三大战役之阳城战役1(1 / 2)

三大战役之阳城战役

第一次战役结束后,石重贵派遣使节张晖奉表求和,被耶律德光拒绝,张晖也被扣留不放。

显然,耶律德光并不甘心,不灭中原,他誓不罢休。主要原因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就是契丹内部的路线斗争,耶律德光要通过南下建功立业来与母后争权。

其次,戚城之役虽然没有达成推翻后晋的战略目标,但契丹并非一无所获。

贝州、德州、博州等河北腹地的战略要地纷纷被契丹攻克,使得契丹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占据着主动权。

贝州很快就被后晋收复,这说明了另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契丹对新占领地区的控制力是非常薄弱的,如果不能持续施加压力,那么德州、博州等必然会重蹈贝州覆辙。这些在第一次战役中占领的土地,就是耶律德光手中穿仓的期货,必须追加保证金(出兵)才有可能盈利。

为了巩固自身的既得利益,耶律德光也有必要继续出兵。

第三,通过戚城之役,耶律德光也看穿了刘知远割据河东的野心,如同河东战争时的赵德钧一样,刘知远隔岸观火,也牵制住了马全节、杜重威等,使他们不敢擅离职守,生怕被刘知远吞并。这是后晋的致命缺点,已然暴露。

这三条原因使得二次战役必然爆发。那么触发的条件呢?导火索事件有两个:

一是据《辽史》记载,8月份镇州兵主动攻击飞狐,争夺这个河北地区的战略要地,被契丹的大同节度使击退。此事却不见载于《旧五代史》。《资治通鉴》,当时石重贵刚刚列出了“御辽十五将”,《辽史》中也仅仅是一句话带过,估计规模不大,应该是边境摩擦。

二是耶律德光11月要过生日,“诸国进贺,惟晋不至”。如果这段记载是真的,那么石重贵真的就不太明智了。虽然两国尚处于战争状态,但婚丧嫁娶过生日,还是应该派使节祝贺、吊唁的,这是基本的国际礼节。何况石重贵还迫切地希望结束敌对、恢复和平,就更应该借此良机加强联络,搞一个“生日外交”。

不知是石重贵朝廷真没派使节,还是耶律德光暗中指使契丹海关故意阻挠,总之,在耶律德光的生日轰趴上,唯独后晋使节缺席。

于是,耶律德光立刻下令,全国总动员,定于闰12月1日南下!

闰12月1日,契丹大军按照约定在指定地点完成集结,随着一声悠扬的号角,契丹大军出发了。

耶律德光命“灭晋急先锋”赵延寿当前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跳攻邢州,切断了马全节、杜重威与中央的联系;契丹主力随后跟进,一口气攻占了镇州下辖的九个县。

距离戚城之役的结束刚刚半年左右,二次战役就爆发了。耶律德光认真总结了戚城之役的经验教训,不再理会盘踞在河东的刘知远,而是集中主力,在河北开战。耶律德光把总指挥部设置在镇州以南、邢州以北的元氏县。

耶律德光的策略是先吃掉马全节、杜重威。只要契丹控制了邢州,就对于对马全节、杜重威完成了战略包围,因为太行山西面的刘知远肯定不会出兵救援,更不会允许他们的武装进入河东,刘知远是比太行山还要牢固的铜墙铁壁。

唯一值得石重贵庆幸的,是他非常明智地解决掉了青州杨光远,抚平了帝国东部。

面对来势汹汹的契丹大军,石重贵急火攻心,竟然一病不起。他原本是要御驾亲征的,因“不豫”的缘故,只能先派张从恩、安审琦等率军进驻邢州,撕开契丹铁骑的包围圈。

遥控指挥前线的石重贵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那就是未等开战,就命令张从恩等人率军南撤,以避敌锋芒。

刺刀顶着鼻子尖儿了,哪儿能后撤?真该让李云龙来给他上一课。

果不其然,大军刚刚后撤,就立刻失控,撤退变成了溃退,士

上一章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