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坛的安重诲
如果战争继续下去,那么两川军队将利用水路的便利,自夔州北上,直掏洛阳;此时,如果荆南、淮南也联合发难的话,那么石敬瑭的主力部队将根本来不及勤王救驾,很可能刚刚走到长安,就听到洛阳再次传来“兴教门兵变”。
李存勖伐蜀而身死国灭的惨痛教训就在眼前,李嗣源是亲身参与者,对此他深有体会。两川战争,必须结束,立刻!马上!
石敬瑭不等诏令而擅归,获得了李嗣源的赞许,不仅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反而加授同平章事、兼六军诸卫副使,出将入相,还掌握禁军。
紧接着,李嗣源下诏责备安重诲,说他离间孟知祥、董璋、钱镠跟中央的感情。把安重诲定义为两川战争的战犯元凶,并且给他加了两条“莫须有”的罪责:
一是偷偷把留在中央做人质的儿子接走,此乃谋反之罪证;
二是密谋亲率大军进攻淮南,以此掌握兵权……
这个莫须有?
这个必须有!
曾经叱咤风云、权倾朝野的安重诲,就这样被李嗣源当成了替罪羊,命丧黄泉。
随后,李嗣源给两川派去使节,说此次两川战争完全是大奸臣安重诲专权,伪造皇帝圣旨,擅自出军讨伐,现在已经被朝廷论罪处死,请两川消除误会,各自安好,比心,爱你们哟。
安重诲就是李嗣源纳给两川的投名状。用一个安重诲换取天下太平。
孟知祥接受了朝廷的诚意,调回了夔州的李仁罕;利州昭武军留后赵廷隐高风亮节,主动要求把利州昭武军让给跟他并肩战斗的李肇,孟知祥高度赞扬,但不同意他的请求,在赵廷隐的一再坚持下,孟知祥终于成人之美。
自此,南部战场的李仁罕、北部战场的赵廷隐相继返回成都。两川与后唐中央的战争到此结束。
孟知祥不是傻白甜,他之所以接受李嗣源的停战,是因为两川战争已经达成了他的战略目的,此时是止盈套现的最佳时机,否则,他还能推翻后唐、统一天下吗?接下来,他的战略目的将转为消灭东川董璋、统一两川。
两川内战的故事线暂且搁置,我们将回头审视安重诲之死。
安重诲根红苗正,是烈士子弟,他的父亲是安福迁,朱温吞并兖郓二朱时,李克用派“安氏三兄弟”安福顺、安福庆、安福迁率兵救援,兵败被杀。安重诲自幼便在李嗣源帐下听用,十几年来任劳任怨,为李嗣源出谋划策,被李嗣源视为知己,得势后更是用为左膀右臂。
李嗣源登基后,安重诲更是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尽心尽责。
好心未必都能办好事,比起李嗣源来,安重诲稍显急功近利,前文已经用大量篇幅介绍李嗣源时期各大政治势力与后唐中央的关系,安重诲在其中扮演了很大的戏份,且始终以“鹰派”形象出现。
客观来讲,在处理这些重大问题上,安重诲过大于功。
比如在两浙钱镠问题上,“绝钱镠”成为安重诲的死罪之一;再比如两川问题,趁热打铁回顾一下,安重诲在两川问题上的处置方法非常典型,他不顾客观事实,强行推进两川之战,使得朝廷损失惨重,所以“逼反两川”成为他的另一项死罪。
李嗣源的朝廷非常弱势,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全方位无死角地弱势,所以李嗣源处处表现出了妥协与退让,略显懦弱。而安重诲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像一个口嗨的键盘侠,如果只是口嗨,也就罢了,但他真的付诸实践,毁国无穷。
安重诲就是一个“爱国贼”的鲜活案例。有时候,我们的隐忍不是懦弱,而是韬光养晦,不是不报,只是时机未到。
安重诲唯一一次的“鸽派”,是在处理淮南问题时。当时徐知诰为了稳定内政,而诈称要献国归降,举淮南之地向中原称臣,希望得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