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3章 保密(2 / 4)

永乐、宣德两朝不但依然铸铜钱,规定开铸之省局及年铸钱额度,这批永乐、宣德通宝钱铸作皆较精整,版式亦较整齐,显示有钱式规定。

而大明的铜钱不仅大量用于外贸,并许个别地区行用、支付,各有法度,构成了此阶段之钱法。

可以说,朱元璋禁铜钱的法令在他死后,基本就被废止,民间依旧维持此前钞钱并用的状态。

不过,宝钞的价值,在这段时期疯狂贬值,民间弃之如履。

宣德十年十二月,英宗甫登位,即诏'弛用钱之禁',次年,改元正统,又'弛用银之禁'。

自此至嘉靖四十五年,凡一百三十一年间,明货币流通制度转为钞银钱并行,并在立法上始终未改变以宝钞为主要货币的规定,还在本阶段初期的正统、景泰年间,出现过'以钞法不通,复申钱禁'的波折。

但钞法崩坏是无法扭转的趋向,宝钞虽至明亡仍不断发行,但仅成保存祖制的形式而已,钞银钱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失去实际意义,以银为主。

银钱并行的货币结构格局已经出现,自弘治朝起,朝廷还不断诏令规定明钱、历代旧钱比价及对白银的折价,并不时调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此时虽然朝廷还是严禁私铸铜钱,但是民间因为铜钱缺乏,还是有人开始偷偷私铸。

嘉靖三十三年,世宗采纳御史何廷钰之言,'请许民用小钱,以六十文当银一分',令'钱法宜从民便'。

嘉靖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或许也是认为堵不如疏的缘故。

不过这个口子一开,民间私钱泛滥就再也无法遏制。

毕竟,此前是违法私铸,而现在已经变成了'奉旨开行',而且,此时民间私铸小钱为了获得更加的暴利,所铸小钱就更加粗制滥造。

实际上只要细心就会发现,朝廷规定的明钱是七十文折一钱银子,而对于私钱,则是六十文折一分银子。

换句话说,就是明钱兑私钱是一比8.6,一钱银子等于十分银子,十六钱银子等于一两。

按说,嘉靖朝好像就已经把明朝的钱法给定下来了,其实没有。

因为虽然朝廷定下来银、钱的兑换,但是官府却是不管的,也就是小民以钱兑银价格浮动,并未严格按照朝廷规定执行。

铜钱多时,银价高涨,而白银少时则铜钱涨价,一些大商户也借此盘剥百姓和小商家。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则是,嘉靖皇帝还下了一道旨意,那就是'课税及官俸俱用银'。

嘉靖四十二年,'停鼓铸,自后税课征银而不征钱'。

正是因为有了这道旨意,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数百年后。

后世人教版六年级课文《粜米》,选自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讲的是旧中国的农民丰收后去粜米,虽然米价跌了,却不得不忍痛贱卖的事。

而自此大明银钱价格变化,也主要集中在地方缴纳赋役之时。

商家操纵银钱比价,利用朝廷规定征银而不征钱疯狂盘剥百姓小民。

所以在隆庆三年时,谭纶就曾奏议:'请令民得以钱输官,则钱法自通'。

实际意思就是废除征银而不征钱,小民可以按照朝廷的诏令以钱抵银。

此次魏广德冲定的钱法,就是要把此以立法形式确定下来。

商家可以炒作银钱价格,但是官府必须按照一两银子对1120文制钱收赋税。

只要官府明确银钱价格,商家可以牟利的空间也就小了。

“要不,朝廷也仿前宋旧事,推出铁钱?与铜钱按一比十兑?”

谭纶小声建议道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