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是如何立国?
那就是驱逐北元,恢复汉人山河。
而在坐稳江山后,明太祖和明成祖都是数次北伐草原,为此不惜耗尽国力又是为何?
那是因为,在明皇眼中,蒙古人始终都是大明的威胁,他们时时刻刻不对着新生的帝国虎视眈眈。
实际上,在蒙古人被驱逐的数十年里,蒙古人最大的目标就是卷土重来,饮马长江。
可以说,从大明立国起,就一直把铲除草原势力看做最为重要的任务,去全力完成。
明太祖第一次北伐是在洪武三年正月至十一月,为肃清胡元残余部队而进行的大规模统一战争。
元惠宗自北逃上都后一直逗留在明的边境地区,并二次南侵以图夺回原来的大都复辟。
洪武二年六月,元惠宗迁都应昌府,和位于燕山的大都不过两三天的马上路程,形成了实质性的军事威胁。
明太祖鉴于北宋末年燕山一带在两年之内得而复失的前车之鉴,决定北征消灭北元。
明军此次北征,明军大获全胜,元朝在近塞的残余势力遭到沉重的打击。
之后的数次北伐,都是针对宣府、宁夏等明朝边境附近残存的蒙元势力,逐步把靠近大明的蒙元势力驱逐。
而在这些战争中,朱元璋也是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彻底铲除北元,但是因为骑兵的机动性,虽然取得大胜,但残余势力很快就能逃出明军的围剿。
明军,虽然在这个时候已经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但军队的主体毕竟还是以步兵为主。
朱元璋发现蒙古人在草原上滑不溜秋很难聚歼后,又顾忌每次出击庞大的消耗,所以逐渐缩小了明军北伐规模,而明军出击的距离也更远。
实际上,这个时候朱元璋虽然依旧没有放弃彻底消灭北元的打算,可更多的还是希望驱逐,让他们里大明边境远一些,更远一些,甚至如当年匈奴人那样,往西方驱逐。
之后的明成祖北伐,目的其实和朱元璋类似,只不过除了驱逐北元保证帝国安全外,还有夸耀自己武功的目的。
毕竟不管朱棣如何洗,他都是靠篡位登上的帝王之位,有些不正。
就如同唐太宗李世民般,因为得位不正,所以即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
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说到底,两个皇帝其实都是一样的操作。
大明和蒙古人的对立,可以说是发自骨子里的。
虽然内阁阁臣都以为,就大明当下的情况是不适宜继续维持对峙的局面,希望能缓解边境压力,节省军费开支,缓解财政困境,隆庆皇帝不是傻子,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或许在登基之始,他并不明白大明这个家不好当,可是毕竟这么多年皇帝做下来,其实对钱财的重要性也是深有体会。
但是他也要考虑到大明立国后对蒙元的一贯态度,如果轻易就改弦更张可能造成的巨大影响。
这就是魏广德现在对隆庆皇帝心理的分析,既想和解又担心国内反对之声太盛,进而影响到自己的皇权稳固。
而在刚才,内阁几人分析此事时,魏广德“不经意”间就透露了这点想法。
所有表达对态度的奏疏,都是被隆庆皇帝留中,所以很有可能,最后让皇帝下定决心的就是看那边支持的人多。
现在听到李春芳重提先前魏广德的猜想,高拱只是思考片刻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