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决策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应该看主流,要权衡利弊,经过努力,只要能做到利大于弊就行了。
如果事事斤斤计较,成天陷于无休止的争论,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还有可能激化矛盾。
臣工们上奏章时,要直奔主题,不绕圈子,专心本职工作,少争论。
这条,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张居正针对的是明朝盛行的言官制度进行的一定限制。
朝廷专设了御史和给事中,这些官员品级较低,却拥有监督和弹劾高官的权力,而且喜欢事事都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基本都是反对意见,只知道揭短不知道建言。
第二条振纪纲的目的,不仅是希望朝廷恢复原本的律法,更是对嘉靖皇帝当政四十多年时间里,赏罚不明,凭他的喜好,将大臣们升官或下狱这种行为进行的批判。
有罪无罪,全在皇帝一念之间,有司形同虚设。
之后的重诏令,就是要求各衙门接到了命令,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完毕。
如果完成不了,就要局面说明理由,并拿出解决方案。
对各种命令要登记造册,完成后勾销。
没有完成的,要追究责任,根据官员完成任务的效率来考评优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张居正的办法就是斩断各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接到了命令就必须给出严格的说法,然后按照你的说法监督你执行,谁也不许消极应对。
换种说法,就是通过标准的文件格式来明确责任,量化任务,既便于督促,也便于考核。
第四条的核名实,国家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靠名气判断人才的方法,会造成那些踏实做事的人得不到晋升,相反那些夸夸其谈的我,往往能升官。
长此以往,大家都不愿意做事,办事效率低下。
对于任满一定年限的官员,要进行精准考核,综合其各方面的政绩,按照“称职”、“平常”、“不称职”的等次,调整职位,奖罚名爵。
在这其中,张居正尤其提到佐贰官的升迁,九年考满的官员,说明能力很强,就应该给予在本部升迁,而不是衙门之间相互调动。
第五条固邦本,其实就是解决财政窘迫之道。
财政是国之基石,老百姓的经济状况和合理的税制,又是国家财政的基础。
嘉靖朝的后十多年严嵩把持朝政,疯狂贪腐,嘉靖皇帝潜心修道,不问政事,民穷财尽。
地方豪强兼并田地,将赋税负担转嫁给底层民众,使国家财政雪上加霜。
张居正希望抑制豪强,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主张厉行节约,崇尚简朴,以民为本。
当然,每次看到这条时,魏广德的目光都会在那段所谓的名句“攘外必先安内”上盘桓片刻,不过这次,魏广德虽没有移开目光,却是直接闭上眼睛。
这条最后几句话,魏广德似乎闻出了一丝血腥味。
隆庆元年时,因为国用不足,都察院派遣大批御史赴各地分道督赋,也就是催收各地赋役。
而张居正已经知道,这样做的结果,“若求其害财者而去之,则亦何必索之于穷困之民,以自耗国家之元气乎”。
“今欲措理其道何由,今俗侈糜,官民服舍俱无限制,外之豪强兼并,赋役不均,花分诡寄,恃顽不纳田粮,偏累小民。”
魏广德猛的睁开眼,眼睛不由得盯住其中一段。
“偏累小民。”
魏广德似乎已经觉察到,张居正在写这一事时,或许他对弥补朝廷亏空一事的目光,已经从“小民”身上移开,“穷困之民”何必索之。
张居正在这里,把大明社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