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支持密不可分。
太后赵姬能够容许吕不韦杀了他儿子?
一旦跟赵姬反目,权势必然锐减,而且消息一旦暴露,必定会引得忠于秦国,忠于秦王室的臣子暴走,双方合流,吕不韦手中就算有部分军权,落败的可能性依旧很大。
嬴政一旦身死,对于吕不韦而言,那就是黄泥巴掉进裤裆里,谁叫他是秦国的权臣,从表面上看,嬴政一旦身死,他获利的机会最大。
秦国境内可不止吕不韦一股势力,还有楚系势力,嫪毒麾下的势力,隐藏在暗处的罗网,六国潜藏势力等等。
不管嬴政到底怎么死,死在了哪方势力,黑锅吕不韦是背定了。
而且吕不韦根本没有背叛秦国的想法,在秦国掌权后一直都在为秦国努力,忠实执行着历代先王的政策,离间分化六国,蚕食六国,搞得六国依旧不好过。
到了吕不韦那种地步,吕不韦追求的就只有名了,名垂青史的名,竭力发展秦国,着《吕氏春秋》皆是如此。
名对于吕不韦而言最重要,权势都要往后派,否则就算被嬴政抓住了把柄,在秦国根深蒂固的吕不韦硬不想退,嬴政短时间也根本没有办法。
如果吕不韦不退,那么秦国必然会迎来一次王权跟相权的大碰撞,在这场犹如彗星撞地球的大碰撞中,朝廷上下无人可以避免,必须要进站队。
这种级别的大碰撞必然会造成秦国内部剧烈动荡,谋划六国的脚步必然停滞,说不定还会给六国可乘之机。
嬴政为了收回权力肯定是不惜一切的,不管付出什么代价,都必然要收回权力。
这个时候的吕不韦退让了。
主动退让的原因无非有三,第一为了身后名,不想在史书上背负引起秦国剧烈动荡的恶名。
再有权势的权臣也是臣子,不归还权势,肯定是站不住脚的,必然背负恶名。
第二,为了后半辈子奋斗的秦国退让,不想让自己的心血流失。
第三,考虑到身后事,急流勇退还有一丝生机,针尖对麦芒,一旦失败,必死无疑,还会连累家族。
如果吕不韦退下后不那么高调,闭关不见客,安心颐养天年,看在吕不韦避免了秦国剧烈内耗的份上,以嬴政的心胸大概率会放吕不韦一马。
毕竟这样的吕不韦没有威胁,也可以顺势展示自己心胸,让吕不韦的门生故吏安心,顺势再收为己用。
偏偏吕不韦那么高调,竟然还跟六国密切接触,这不是取死之道吗?
可能是年纪大了,脑子湖涂了,毕竟那个时候的吕不韦在现代都算高龄了。
至于情分,经过嫪毒叛乱,两人间就没有情分了,只是君臣。
至于曾经的功劳,秦国早就赏了。
吕不韦想要活命,就得依靠避免秦国剧烈内耗的功劳,退下后识趣的低调做人,哪一条没有做到都是死路一条。
当然,这个世界不一样了。
……
“王上,侯爷,相国大人到了。”
两兄弟互相调笑一句后,就开始闲聊起扶苏的近况,最近两兄弟见面,聊得最多的就是这个。
没有经历诸多的背叛,嬴政的性子明显好了很多,变化最多的就是人情味。
“请。”
很快,吕不韦就踏入殿中,拱手作揖:“拜见王上。”
“相国免礼。”嬴政正襟危坐,轻轻抬了抬手,沉声道。
“多谢王上。”吕不韦道谢后,顺势起身。
“几天不见,相国愈加老当益壮了。”成峤笑着起身,率先拱手作揖。
“借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