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
仿佛希望自己刚刚的论断能够得到支持。
“应该是没有坏!接下来我们再进一步的做一组对比实验,把肉汤加热到不同的温度。
看看是从什么温度开始的肉汤,不会变质。
这就意味着这个温度就是杀灭细菌的温度。
只要高于这个温度,就可以杀菌。”
很显然,崔雯琳现在是想进一步的证明细菌相关的一些内容。
这个方案对于进一步的佐证细菌的存在,以及食物变质的原因等方面都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虽然细菌不是她发现的,但是凭借着这么一个成功的实验,在《渭水书院》上面发表几篇文章,那是一点也没有问题。
“我马上就安排下一步的实验。”
小芳此时也是信心满满。
而这一场从京师大学堂蔓延出来的科研竞赛,很快就让长安城的许多书院都感受到了进一步的压力。
当然了,大唐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大大的提速。
说是一日千里,可能有点夸张。
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新的发现,那完全是属实的。
也许过个几十年再回过头来看现在的《渭水周刊》,就会发现高质量的文章怎么那么多呢?
……
“陛下,您觉得这个文章怎么样呀?”
拿着一本《渭水周刊》,崔雯琳满脸期待的拿着最新一期的杂志,上面有她的文章。
“论食物的变质和保鲜方法。”
李承宗随手接过了杂志,看到标题就眼前一亮。
在没有冰箱的年代,食物的保鲜还真是一个问题。
难不成崔雯琳还能搞出冰箱出来?
快速的浏览了一下,李承宗立马就反应过来了。
这个实验看起来有点眼熟,但是跟标题还是非常贴切的。
倒也不能说人家是个标题党。
“你这个实验很有意义,不仅《渭水周刊》上面可以刊登,还可以简化一下之后在《大唐报》上刊登,让更多的人知道食物的变质和保鲜的方法。
吃了不新鲜的食物,很容易出现拉肚子之类的各种问题。
假如有人能够从这个论文之中想到一些食物保鲜的方法,那可就是大唐百姓的福气了。”
李承宗对于科研结果商业化是一直都非常支持的。
《渭水周刊》作为大唐最顶级的科学周刊,上面每次都会刊登各种各样的科学发明。
但是要想让这些科学发明落实到作坊里头,单靠这一本杂志肯定是不够的。
让更多的人知道一些有用的科研结果,显然也是促进科研商业化的很好的一个办法。
要不然人家都不知道有这个技术,怎么让他商业化呢?
“真的吗?陛下您也觉得这个研究很有意义吗?”
李承宗的表态比崔雯琳期待的还要好一些。
看来自己这段时间的努力没有白费啊。
“当然了,食物会腐败变质是因为里面滋生了大量的细菌。
加热到一定温度之后就可以杀灭细菌。
这么一来,假如把肉或者水果放在水晶杯或者瓷杯里头,然后加热消毒之后用密封塞密封。
这样子处理之后,食物很可能就可以保存几个月,甚至是一两年不变质。
这里头可是蕴含着大量的商机,对于大唐百姓很有好处。
甚至这些东西对于大唐军队的后勤补给来说都是很有益处的。”
功劳是崔雯琳的,李承宗自然也愿意成全她。
适当的点拨一下,就能让大唐多一个罐头行业,这也算是一个好消息。
“陛下圣明,好像这样子还真是行得通呢。
将来在作坊之中使用这个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