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鸩鸟”在《史记》等正史中也有一些记载,说其羽毛带有剧毒,只需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鸩酒,毒性很大,人喝后很少有救活的。
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禽部里,也有关于“鸩鸟”的记载:鸩鸟在山溪中洗澡,整条河流都会被它污染,任何鸟兽如果饮用了河里的水,都会立即倒地而亡。
不仅如此,考古学家还在考古过程中发掘出“鸩鸟”的相关文物,比如战国的一根水晶鸩鸟杖首。
鸩鸟真的存在吗?
至少目前境内目前还没有发现
关于“鸩鸟”在记载与民间传闻,倒是听到很多,但是在华夏境内目前还没有发现这种毒鸟。
许多学者觉得,古书中对“鸩鸟”的描述多有夸张的成分,他们怀疑这种鸟很有可能是古人杜撰的或者凭空想象的一种动物,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鸩鸟”这样的鸟。
也有人提出不同观点,他们认为古人口中的“鸩鸟”是存在的,其实就是蛇凋。原因很简单,蛇凋经常吃毒蛇,吃了这么多毒蛇的蛇凋也带毒,所以古人把蛇凋当做“鸩鸟”。
博物学家则认为,古代应该存在“鸩鸟”,不过随着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加上物种间的淘汰,最终使得“鸩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于是,现在没有人见过这种神奇的鸟。
不过陈渊想说的是传说中的“鸩鸟”找到了!
黑头黑翅膀黑尾巴,身上总散发出一股酸臭难闻的气味。
自然界里,黄蜂、蝎子、蜈蚣、蜘蛛、河豚、蓑鲉、箭毒蛙、蟾蜍、蛇都有毒。那么,在千奇百怪的动物世界里,是否存在有毒的鸟有什么不可能的。
那只冠林鵙鹟,身上就有毒。
“冠林鵙鹟隶属雀形目啸鹟科林鵙鹟属,是一种小型鸣禽。体长约2833厘米,虽然不像古书中的鸩一样大如秃鹫,但它十分夺目,它确确实实是黑身赤目,一身黑羽。头上披有羽冠,身上长满黑橙相间花纹,腹部和背部呈鲜明的橙色,头部、翅膀、尾巴是油亮的黑色,看起来还挺英武的。”
由于冠林鵙鹟生活隐秘而且不易接近,所以科学家对它们的习性知之甚少。只知道它们生活在雨林中,尖喙有力,性情暴躁,身上总散发出一股酸臭难闻的气味,当地人给它取了“垃圾鸟”、“废物鸟”的外号。
身上藏毒,羽毛有毒,皮肤有毒,就连内脏都有毒,比箭毒蛙还毒2倍左右。
这才是让人想不到的是,冠林鵙鹟的体表有毒,皮肤与羽毛都含有毒,内脏也含有毒素,可以说全身都是毒,只要触摸一下它的羽毛,手指就会感到灼热、麻木、疼痛;若是伤口接触到毒素,毒液将会进入血液当中,很有可能就会有生命危险。
“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小心的原因所在。”陈渊和水友们解释道。
要知道冠林鵙鹟毒性来源于一种类似于箭毒蛙的毒素。虽然这种毒素与箭毒蛙体内的毒素成分相似,但是冠林鵙鹟身体的毒素要更加的毒,比箭毒蛙还毒2倍左右。
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冠林鵙鹟身上毒素的化学成分类似胆固醇和类固醇激素,这种毒素能中断动物的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之间的信号,控制中枢神经痉挛、麻木,最后导致呼吸麻痹而死亡。
与蛇毒进行对比,冠林鵙鹟的毒素发作时间更加迅速。不过,与传说中的“鸩鸟”相比,冠林鵙鹟的含毒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根据科学家的检测,每只冠林鵙鹟的毒素含量约20微克,很难致人死命,更不用说把它们的羽毛浸泡在酒里。
至于毒从何而来?有人说它们与生俱来就是有毒体质,有人认为和它们的饮食习惯有关。
作为一种鸟,冠林鵙鹟为什么要如此“毒”呢?科学家提出了一种说法,冠林鵙鹟的毒,开始只是为了免遭体表寄生虫的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