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大明军队把三哥给揍了(2 / 3)

埋葬大清 天煌贵胄 190 字 2022-04-04

粮食,更多的就得依靠外部输入,比如辽东,江南,交趾等等产粮高的地区。

现在江南有一多半土地都种上了桑麻,这也就意味着江南一带的粮食产量肯定会下降,要是出现粮食不够吃的情况,那可是事关上亿的江南百姓!

但是等朱劲松从瑞金一路晃到了泉州,拿到了锦衣卫收集来的资料之后,朱劲松整个人却有些懵。

问题居然出在了朕的身上?

改稻为桑这事儿,最开始是浙江布政使在征求了户部的意见之后开始推行的。

浙江布政使的理由很简单——大明种粮食的地方多了去了,尤其是交趾布政使司和象林布政使司那边,更是一年能种三季稻,少一个浙江也不算什么,但是从浙江开始推行改稻为桑那就不一样了,最起码能试着让百姓先富起来不是?

后来户部跟内阁一合计,觉得这事儿也不是不行,大不了就先挑一个地方试行,成了固然最好,不成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然后,户部和内阁就把这事儿报给了朱劲松,而朱劲松也是点头同意了的。

在得到朱劲松和朝廷的允许之后,浙江布政使就挑了一个地方开始试行,并且从地方的财政里抽出来一部分钱粮,用来劝说百姓改稻为桑。

可是万万没想到啊,其他地方的百姓眼看着试点那里的百姓变得富裕了,一个个的就有些坐不住了!

凭啥他们能改,我们就不能改?

改!

收完了去年的粮以后,大量的百姓都选择了不再种植水稻和小麦、玉米之类的粮食,而是选择了种桑。

更操蛋的是,这事儿是各个地方农会挑的头,等江苏布政使和广东布政使知道的时候,桑树苗都已经长的挺高,难道还能让百姓把桑苗全毁了改种粮食?

这可把江苏布政使和广东布政使给愁坏了,随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先怎么解决问题——大量的百姓都改种了桑树,会不会影响到来年丝绸的价格不太好说,但是这粮食的缺口却是摆在眼前的。

要是再因为缺粮而闹出来什么乱子……

为了解决问题,江苏布政使和广东布政使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交趾和缅甸、象林等地,打算直接从这几个地方大量采买粮食,经由海运运到这几个地方之后再让百姓钱购买。

这种情况多少有点儿操蛋——这几个布政使司的百姓都能通过种植桑麻赚钱,赚到的钱用来买粮食也绰绰有余,而海南几个布政使司的百姓也通过卖粮食赚到了钱,兜里也变得富裕起来。

里外里就没有谁亏钱,朝廷甚至可以多收到一些税。

这要是单纯的从治政角度来说,改稻为桑这事儿不仅没什么问题,反而能算得上是好事儿——

大明现在有三十多个布政使司,几个布政使司放弃种粮,全力往丝织方面使劲,本质上就跟草原那边几个布政使司光放牧而不耕种的情况差不多。

草原的牛羊不值钱,这几个布政使司的丝绸也不值钱,交趾的粮食同样也不值钱,但是草原的牛羊运到江南诸省可以换成丝绸,运到交趾可以换粮食,这就等于是形成了一个循环,发展到最后就是谁也离不开谁。

但是,这事儿也不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正所谓前面有车,后面有辙,当其他地方的百姓看到了这四个布政使司的百姓通过种桑麻赚钱,其他地方的百姓会怎么想?

如果有更多地方的百姓开始改稻为桑,那交趾的粮食还能不能供应的起?就算能,粮食的价格又会不会因此而一路高歌的上涨?

总之,改稻为桑的背后,绝对是一大堆乱七八糟的问题。

一想到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朱劲松就再也没有晃悠的心情了。

而更让朱劲松没心情晃悠的事情还在后面。

五军都督府和鸿胪寺急报,大明右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