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天下共击(2 / 4)

“小者闰统偏安,窃据一地,亦必待近邦俱已兼并,大国仅存一二,外而邻境息烽,内而人民乐附,然而自侯而王,自王而帝,次第而升之,斯能传之后人,以为再世不拔之业。”

“今观建安之初,献帝尚在,而群雄角立,如袁绍、曹操、公孙瓒、张绣、张鲁、刘表、刘章、马腾、韩遂之徒,曾未有一人遽敢盗窃名字也。”

“袁公路以寿春太守漫然而僭至尊之号...“

郭嘉耸立在王政面前,众将之中,眼神充满自信,斩钉截铁地道:“嘉敢断言,若无意外,短则数月,长则两年,必速祸而召亡哉!”

“言之有理。”王政点了点头,又侧目问出了心中的疑惑:“然则袁术其人,本将去年亲赴扬州,曾与其交集甚多,并非缺谋少智之辈,怎会行此倒行逆施之举?”

“哈哈。”听到这话,郭嘉笑了笑,反问道:“嘉听闻,主公当日得赵县时,亦有称帝之举,难道主公不知此乃倒行逆施?”

“额...”王政一怔,旋即哑然失笑:“奉孝何必出言取笑,当时本将刚刚起事,曹操便已收到消息,派遣大军前来镇压,值此生死存亡之际,若不示敌以弱,安能有后面的顺隧?”

“区区几千人马...”郭嘉闻言却是摇了摇头:“以主公堪敌项籍之勇,便是不行此计,只需冲阵斩将,曹军自溃,料也无甚妨碍。”

冲阵斩将?

那会我可没现在这么强啊!

这话王政自然不好明言,只是干咳了声,撤回正题:“奉孝的言下之意,莫不是说袁术称帝,亦有无奈成分?”

“无奈倒谈不上。”郭嘉笑了笑道:“袁本初欲称帝,其中原因颇多,大半因其狂妄自大,小半倒也有形势所迫。”

“哦?”王政心中一动,问道:“愿闻其详。”

“按糜公情报所言,在立省台前,袁术曾在朝堂之上,询问群臣,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君意如何?”

“就声名舆论而说,汝南袁氏的出身,的确当得起天下之望,何况袁术手中又有传国玉玺,加上...”郭嘉顿了顿,笑道:“那个流传数百年的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解为“公路”之意,嘿,倒的确有几分道理。”

“从实力来说,论土地之广,士人之众,袁术如今在诸侯中的确首屈一指,欲徼福于齐桓,拟迹于高祖,倒也不是没有几分可能。”

这是解释了袁术称帝的底气所在,王政点了点头,又问:“那奉孝所言的形势所迫,又怎么讲?”

“豫州黄巾既向主公求援,自然不会不去通报扬州。”郭嘉道:“袁术想必也十分清楚,夏侯惇消灭了刘辟,何仪等人之后,接下来必然是要对汝南动手的。”

“大战在即,袁术自然要考虑如何应对,曹操再是兵强马壮他也未必放在心上,无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可许都的那位天子却可能让他极为头疼!”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说到这里,郭嘉叹了口气:“挟天子以令诸侯,嘿,荀文若此计甚是高明。”

“天下诸侯,除了主公一开始便走着自立自强的路子,其他人皆是汉臣出身,他袁术自不例外,世代皆为汉臣,曹操一旦让天子颁下一道诏书,将袁术定为乱臣贼子,尚未交战,扬州军气势、斗志、民心上便已弱了三分。”

“若要分庭抗礼,唯有行险自立,夺回先机。”王政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其实不仅因为曹操这位外敌,还有内因!”郭嘉道:“名义上袁术麾下文武百官亦为汉臣,一旦袁术自立,一方面逼人站队,忠奸自辩,另一方面么,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袁术称帝之后,自然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