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正式交战后战败而降,或者即将投降的。
接下来便是无论是哪一种,悉数打乱,重新编制,凡所得北海城池,驻防的任务交给天军,待后者重新编制完成,牢牢地掌握住了,可以再行担负屯驻之责。
对这一套的驻军计划,祢衡用了十五个字来概括:东来人戍北,北海人戍东,天军军处枢纽。如此一来,既保证了地方的驻军,又减轻了天军的压力,虽扩地千里,不致于分散兵力,无损徐州军的主要战力。
毕竟以北海的城池之多,地域之大,八千天军说实在话是有些偏少了,可同样的,以王政目前的兵力,以及徐州这样的四战之地,分出这样的兵力镇守北海,其实都有些嫌多了。
接下来无论开疆辟土,抑或抵御外敌,天军都是绝对的主要战力,以郭嘉的想法,越快将北海降军这边消化,便能愉快将这八千人马再抽调部分返回徐州。
甚至最后除了个别几个如平寿这样的重镇和有战略地位的城池之外,其他北海皆可由降军驻守了。
其二,北海的世家不是还想着去许都求援么,正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咱们也去请天子颁布一份诏命,表金余(于禁)为北海国相,按郭嘉所想,曹操乃是聪明人,既然北海成为王政的地盘已是既定事实,这个顺水人情不会不做,而一旦请得诏命,便可师出有名,立刻命令抵抗者停止抵抗,命令顺从者服从天军的接管。
若仍有顽抗者视为叛逆的乱臣贼子,或者由徐州帮助出军讨伐,或者发北海府兵,给以剿灭。
再再次,凡服从命令,愿意接受王政统治的地方,官员或者不动,或者如驻军的制度,调往北地,与琅琊、彭城等地的官员对调,有条不紊的将他们全部淘汰下去,换上如今忠诚王政的徐州官员。
比如王政之前召集到下邳入伯驹馆内的那些个徐州儒士,东海高晋之流,慢慢的都可以放出去,往北海做官。
其三,接下来自然是以王政的名义给百姓实惠,北海虽然商贸发达,土地兼并却同样严重,不过相比徐州,郭嘉却认为不需要再搞什么减免赋税了,正好可以直接动刀了!
如今的抵抗主力不就是世家这些大地主吗,那便直接杀!
世家之间多有姻亲,若是同一个地方的,基本上大多都是沾亲带故,按郭嘉所想,不仅带头反抗的要杀,还要动辄株连!
一方面这般大肆杀戮之下,正好强夺这些大地主的土地,分给那些百姓以及有功战士,王政本就是青州人出身,这样反而可以更容易获取北海百姓的支持。
另一方面,杀完之后,正好将北海如今的盐、铁、海运、海产等诸多商路统统收归官有!
看完条呈,王政对着最后一条若有所思了会,旋即递给张昭、祢衡等人,祢衡倒是没有异议,张昭却是提出了几点补充。
“郭祭酒着眼多在北海一地、其中还有一点可商榷的余地。臣以为,北海既为主公之地,那么接下来便要考虑让它与我徐州更为交连。”
“北海富庶,商贸发达,天下有名,相比之下我徐州却较为贫困,接下来主公可以鼓励两地商贾自由往来,除了盐、铁之外的其他商贸却不宜尽归官有,毕竟很多时候,本地的一些世家在门路,渠道乃至很多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隔行之下,贸然悉数接管,反有化宝为废之虞。”
“赋税上郭祭酒所言甚为有理,徐州如今各地都已减赋,北海却不可再如此了,但是为了鼓励通商,可以考虑凡两地急需物资,流通上可以考虑给以减税,以求互通有无!”
“另外文化和言路上,亦要尽归主公掌控,孔融之前在北海大兴学堂,更鼓励民间私学,臣以为,此后却不可如此!”
“既对北海世家施予雷霆,便不可让其有蛊惑,扇动百姓之机!”
“对北海民间之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