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荀令留香(2 / 4)

“这是自然。”祢衡继续道:“涉及土地的各项举措,只论现在,不论过去。之前收归官用、军用,分给流民兵卒的,自是不变。”

“而从现在起,分下去的无主之地,可给一个期限,比如一年内,本来的地主还没回来,那么土地就归官有,或耕种者所有。”

“甚好。”王政思索了会:“本将还有一个想法。”

环视众人,他一字一顿地道:“方才先生所言,人口乃是最大的财富,这话不假,可要是没有足够的土地安置,人口再多又有何用?”

言之有理,众人纷纷点头。

“既如此,这徐州的土地比例便要调整下了。”

比例?

这古怪的词汇祢衡一时间没听懂:“主公所说的是?”

“土地的分别,若从价值上讲,无非良田,荒地之别;可若从所有权上论,却有官田、私田之分。”

凝视着祢衡,王政道:“颁布政令之前,先定规矩分寸,着令各郡县官署,详查辖内土地,有土地超过若干亩的,限令将超出数目上缴官有,化为官田,给其相应银钱、荣衔的补偿。”

这个若干,自然是要祢衡,陈瑀,张昭三人先去沟通士族,划出一个合理的数字。

若是土地所有远超标准的,自然便是徐州的大户世家了,数量不会太多。

其中如颜、王、陈这类已投诚王政的,暂时自不去管,而其他同等世家是否要交出私田,却要看他们后面的表现了。

至于超出不多的,基本便是中等士族,也算是有相应的补偿,当然肯定不会心甘情愿,但总好过无理强夺。

只是这条补充之后,其实已是偏离了示好士族的本意了。

最起码也是威大于恩。

祢衡皱了眉头,刚欲建言,抬头一看,见王政此时神色异常平静,正目光灼灼地看着他,心中蓦地便是一惊。

跟随时间久了祢衡已是清楚,当王政露出这等神态时,便是心中下了决断,断无再做更易的可能,更不容人置喙!

只得无奈地将已到嘴边的话又吞了回去:“喏!”

心里却想:“罢了,就当是选一些人开刀罢,若有不长眼的,刚好拿来立威。”

“官田之外,亦要广设官学。”王政见祢衡领命,展颜一笑,又道:“接下来要广下求贤书,命各郡县举荐贤人,送来下邳,观其才干而分别用之。”

自起事以来,他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武盛文衰,此番士族再次闹出幺蛾子,让王政心中更是警钟长鸣,自不愿再授人以柄。

“大善。”听到这话,沉默良久的陈瑀面现喜色,忙道:“此劝学之举,正显主公重文重儒。”

王政看了眼陈瑀,只是笑了笑,心知其想岔了,却不先做解释。

汉代的官学本就平常,又分为京学和州属两种,如太学、宫邸学、鸿都学门便皆为前者。

如太学始建于汉武帝元年,刚开始时只有五十个人,汉昭帝时扩大为一百人,汉宣帝时增至两百人,元帝时达一千人,到了成帝时多至三千人。

在两汉时期的太学隶属于太常,太常本来是礼官,主要负责祭祀等礼制方面的事情,同时监管教育。太学里的老师称之为“博士”,学生称之为“博士弟子”。

而无论是博士还是博士弟子的选拔都由太常负责,选拔博士的要求极高,不仅要博学多艺,品德高尚、通达国体,还对被选拔人的年龄作出了硬性规定,要求必须在五十岁以上才有资格被选拔为博士。

某种意义上,在两汉能成为官学的老师,乃至一种莫大的荣耀和肯定。

但太学的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