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勒苏河,刚才我用指南针查过了,裂缝的一侧正是通往南方的!若是能抄近道抵达克孜勒苏河河谷,对于伤员来说是最好的,何况,我等现在山下以下几十丈处,这里是雪山正中,越往南,地势应该越低才是”
“越低,气候就越暖和,对伤员就越有利”
于是赶紧掏出炭笔,在一张纸上写下了一行字,大意是因为要救助伤员,便直接沿着裂缝南端走了,期望在几日后在克孜勒苏河河谷相见,云云。
而那位从山上下来的少年兵由于一个人下来,心慌意乱,加上紧张过度,并没有发现那张压在石头下面的纸条。
等到白日时,当留在原地的几位士兵再次下去时才发现了这张纸条,得到这个消息后南弓熙便没再理会此事,他相信康孝荣会成功地将伤员带到克孜勒苏河河谷。
由于有指南针的指引,康孝荣等一行四十人便朝着正南方向跋涉而去。
此时,如果继续向东走的话,至少还有两百里的路,不过若是径直往南,则只有百里就可抵达克孜勒苏河河谷。
康孝荣等预料的不错,越往下,地势越低,气候也越暖和,一日后他们成功抵达了一处有着桧柏树林的地方。
桧柏树,与梣树一样是西域常见的树种,也是孙秀荣在热海附近用来建造船只的木材,极为耐寒耐旱,还极耐腐蚀,有这种树木在,附近肯定是有河流的,众人不仅既兴奋又愁苦起来。
伤员中两名头部受伤的少年兵此时终于支撑不住了,他们受重伤后,在雪山还能拼着一口气跟着大队来到山下,不过到了此处这一口气再也绷不住了,两人先后牺牲了!
康孝荣思索再三,决定将这两人就地掩埋了,做好记号后准备来日再迁回本土。
半日后,在他的带领下,剩下的人沿着一条奔向南边的河流继续蹒跚而行,第三日终于见到了一条奔涌的大河!
如此宽阔的河谷,夹杂着冰块的河流自然就是克孜勒苏河了。
不过眼下康孝荣等还不能走上那条河谷。
河谷上布满了人群!
这正是一支遵从大唐圣天子号召从江南自愿迁到新设置的识匿镇的移民!
由于都是大户人家,随行的护卫不少,故此,护送这些移民的唐军寥寥无几,由于正好有一支调到识匿镇的朔方军虞侯军随行,这队人马有惊无险地来到了此处。
这队虞侯军的头目叫李光进,今年才二十一岁,却是前朔方军大将李光弼的亲弟弟。
自从孙秀荣大闹漠北之后,李隆基、李林甫对于亲近孙秀荣的大唐官员、军将自然进行了梳理,诸如李泌、边令诚、鱼朝恩一概不用,而对于同样出身契丹部落的李光弼也让其在长安闲散了一段时间。
反而是大同军使郭子仪最近高升了,成为朔方军的节度使。
历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奚人五部消失了,不多的奚人部落都汇聚在没有跟着孙秀荣西迁的契个部大酋杨守忠旗下,成了霫部的一部,而契丹八部也变成了十部,基于此,朝廷自然不会让李光弼在靠近契丹的地方带兵。
在长安闲散的那段时间,从十五岁便一直跟着李光弼的李光进主动申请来到安西,当然了,这里面何尝没有李光弼的安排和默许?
得知哥舒翰将其长子歌舒曜送到碎叶军后,原本对大唐绝对忠心无二的李光弼也动心了,暗中将自己的弟弟送到安西也不是难事。
何况,他身上他挂着兵部右侍郎的虚衔。
李光进跟随迁往识匿镇的江南大户进入克孜勒苏河河谷时,身边还有十名银鞍契丹直,自然是迁到幽燕一带他父亲的嫡系部下。
这一拨江南大户约莫三百多户,不过每一家至少有三十人,于是整个队伍便接近万人!
每一户至少有五名护卫,再加上李光进从中调度,千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