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檀石槐台(8)尾声(2 / 3)

他向大唐派出了快马,决定彻底投靠大唐。

而在长安,如何嫁公主一事最终决定了。

与历史上一样,李隆基封了独孤氏为静乐公主,杨氏为宜芳公主,静乐公主嫁契丹王李怀秀,宜芳公主嫁奚王李延宠。

至于孙秀荣,朝堂上下尚未达成一致,加上此时皇帝沉浸于新纳妃子的“旷世爱情”中,此事一时竟耽搁下来了。

而孙秀荣想要通过迎娶李林甫的女儿进而维持自己未来至少十年时间平安的“大计”也被否决了,李林甫已经权倾朝野了,若是再有孙秀荣这样的奥援,岂不是更没有人对其形成制衡了?

而在东北,对于王忠嗣的死同样高兴异常的安禄山也没有得逞,时间来到天宝四年后,他并没有如愿得到兼任范阳节度使的任命,而是由前任碶西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田仁琬接任了。

至于朔方节度使则由灵州都督张齐丘接任,郭子仪依旧未得到升迁,但朝廷也不会让其在丰州呆的太久,一纸调令将其调到了大同,让其担任大同军使。

檀石槐台之役,对于大唐来说虽是一件难堪的事情,但并不是特别丢脸的事,人啊,总是容易淡忘,何况只是一场损失了两万人的战役,就跟后世的怛逻斯之役一样,并未在大唐掀起太大的波澜。

对于朝堂来说反而是因为王忠嗣的死对其影响颇大。

时间很快来到了天宝三年,此时长安城讨论最多的已经不是檀石槐台之役了,而是两件新的大事。

其一自然是目前备受恩宠的平卢节度使安禄山何时兼任范阳节度使,在原本的历史上安禄山在天宝三年就兼任了,但眼下却发生了变故。

其二自然就是杨妃何时被册封为贵妃,因为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杨妃是皇帝自从武惠妃后最宠爱的妃子。

安禄山当然也很着急,以前是因为王忠嗣兼任朔方、河东两大节度使,才临时起意让安禄山兼任范阳节度使,眼下王忠嗣突然离世,就让这个计划有了变化,何况随着王忠嗣的死去,原本改变主意举荐安禄山兼任范阳节度使的李林甫又改了口风,强烈反对其兼任节度使。

于是,可怜的小安子只能拿出他的老本行,大肆捉生以现实他的存在和能力了。

天宝三年三月份,宜芳公主、静乐公主刚嫁过去,安禄山就开始了他的捉生大计。

这让无论是李延宠还是李怀秀都恨的牙痒痒的,但又无可奈何。

对于草原诸部来说,檀石槐台之役却是影响深远。

先说霫人五部最西面的辱纥主部、契个部,眼下辱纥主部大部分被契个部兼并了,实际上以前的奚人五部早就变成了四部,该部首领杨守忠得知战役的结果后,更加坚定了投靠孙秀荣的心思。

不过孙秀荣还是拒绝了他。

他的意思也很明确,“若是我将临近大唐边境的奚部也吞并了,必定会在大唐境内造成骚乱,届时唐军一定会竭尽全力对付我,肯定得不偿失”

于是,他与杨守忠签订了秘密协议,约定了守望相助的条款,但名义上两部还是由杨守忠管辖。

这一节,大唐并未侦知,因为霫部的存在,在嫁出静乐公主、宜芳公主两位后,朝堂又提议再嫁公主给杨守忠,皇帝也同意了,反正从宗室、世家里从小养在宫里以备随时和亲的公主大有人在,计划在秋季另外册封公主嫁给杨守忠。

另一个影响是,原本在金山北麓、哈拉乌斯湖、哈拉湖、德勒湖附近游牧的拔悉密部落,在其酋长阿史那施被回鹘人、葛逻禄人联手杀死后,留在天山北麓的一部自然投靠了大唐,另一部则一分为二,一部分投靠了葛逻禄人,另一部分则投靠了回鹘人。

得知檀石槐台战事的结果后,投靠回鹘人的大约五千帐左右的拔悉密牧户便开始向东迁徙,声称要投靠阿史那施的结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