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阵换将,实乃兵家大忌,还望我王三思啊。”老国尉杜卓听了赵王的想法,第一个开口反对。他跟廉颇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两人关系非比寻常,所以于公于私,杜卓都不愿看到阵前更换主帅这种情况出现。
宦者令缪成略一沉吟,顺着赵王的想法道:“杜老,凡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临阵换将虽然有风险,但是总好过原先的主将一直犯错而不及时纠正啊。”
杜卓身居国尉之职,掌管赵国兵甲军务久矣,怎么可能把缪成放在眼里,他冷哼一声,道:“缪大人,你说廉老将军一直犯错,恐怕有失公允吧。”
中大夫陈缭是赵王新进提拔的年轻官员,属于赵王刻意培植依仗的少壮派,此时他抢着说道:“杜老,长平前线一败再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开战之初,我军在长平地区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空仓岭防线,第二道是丹河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百里石长城。三道防线纵贯东西数十里,星罗棋布,相互连接,辅以二十几万赵军精锐,可谓是固若金汤。然而廉老将军空有坚固后盾和雄厚兵力,却连番错失良机,不仅没有趁秦军初来,立足不稳的时候勇敢进攻,反而龟缩怯战,畏首畏尾,致使秦国人能够完全放开手脚,随意打击我们各处薄弱环节。加上昨天送来的新战报,我们已经连输十六场,空仓岭防线彻底崩溃,若不是有丹水这样的天然屏障,恐怕秦军现在都要打过百里石长城,直逼邯郸了。”
“你一个书生懂什么?”杜卓气愤道:“廉老将军出征之前就曾明确说过,他将会在前线采取稳步防守的策略,利用空间地理条件,层层损耗秦军战力,一直拖到秦国支撑不住的时候,才会发动最后的反击。眼下局面正如他当初判断谋划的样子,哪有什么错失良机可言?”
担任司马之职的赵伦闻言微微点头:“杜老讲的没错,秦军虽然气盛,但是久拖下去,肯定对咱们更为有利。”
赵伦出身赵国王族,又是执掌兵权的重臣,他这么说,顿时得到了不少军方老臣的认可。
眼看御前廷议的风向要被带偏,赵王不禁眉头紧锁,瞥了瞥站在一旁的平原君赵胜。
自从老丞相蔺相如因病不能理政之后,身为假相,也就是副丞相的平原君基本上担起了整个朝堂的重任。他虽然也偏向老臣子们的意见,主张不要轻易换将,不过赵王之前已经专门为此跟自己通过了气,强烈暗示他要支持换将的圣意,甚至还用丞相之位来做交换的条件,逼他就范。
平原君不禁有些踌躇起来。从理智上讲,他并不愿意赵国在军事上冒进胡来,但是,成为大赵丞相一直是他心中渴求的政治目标,所以更不希望与这难得的权位失之交臂。
再三权衡之后,赵胜终于做出了选择,他轻轻咳嗽一声,不慌不忙的说道:“廉颇当初的主张,确实是以退为进,打算利用秦军补给线过长的劣势,通过消磨损耗的方法,逐步转
变战场格局,进而取得最终的胜利。不过……”
他略微顿了顿,接着道:“不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敌人更不可能乖乖按照咱们设想好的计划走。我们晓得用拖字诀,难道秦王和他的大臣们看不出来其中的门道吗?杜卓,赵伦,二位都是老军伍了,你们说说看,倘若位置交换,你是秦王,面对长平的赵军防线会怎么做?”
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反对换将的“保廉派”大臣都不禁微微一愣。杜卓为人实诚,沉声道:“君上,我若是秦王,定然会选择速战速决的策略,发兵猛攻。”
“是啊,无论换成谁,只要脑子没毛病,也肯定得拼命突破赵军的防线才行。”赵胜从容不迫的说道:“所以,眼下长平战事失利,谁敢说就一定是在按照廉颇之前计划好的走向发展呢?换句话说,我们现在一味死守,会不会正好中了秦军下怀,更加方便他们无所顾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