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才的确没几个。
或者说有,而且不少,把荀彧和荀攸等人提拔起来,很快就能把郡班底给构筑起来。
偏偏这些颍川学子,不少都是从底层开始做起,有些人甚至当乡长。
在董昭看来,多少有些大材小用的意思,哪怕他知道张钰的用意。
考试花了三天,不过第一天的考卷当天就糊名,由另外一批人誉写,并且送到戏志才等人面前。
从科考开始后的第五天,批卷已经完成,说到底还是参考的人不多才这样。
武考的成绩更快,第三天刚刚考完,第四天成绩就出来了。
名单贴了出来,按照张钰的吩咐,过合格线的,才把分数张贴出来。
没有合格的,那么就不要把名字写上去了,也不好看。
这也意味着,两个榜单贴出去,基本就一张纸就足够,毕竟合格的也就十几二十个。
“才那么少啊……”看着榜单,郑玄略微叹了口气。
知道教学的有难度,大部分人都是刚刚开始启蒙。
但只要课后好好学习,那么进度方面还有可能跟上。
再加上是白活出题,白话答题,又不已学识渊博定分数,这样都不及格……
几十个人考试,最后只有十几二十个合格。
不过就一郡之地而言,有那么多人能够出仕为官,本身也很难得。按照以前的察举制,满二十万人的郡一年一个孝廉,满四十万两个名额,不满二十万两年一个名额。
有不少州郡本来人口少,再加上黄巾之乱爆发,不少郡已经是不满二十万,这举孝廉的人数自然下降许多。朝廷甚至不得不,利用征辟的方法,直接征辟一批郎官。
话说回来,刘宏也是真的恨透太学生,宁可新血不足,也不恢复射策制度。
不管如何,正常情况泰山原本最多每年推举一人,现在可好,一年就有十几二十个名额,放到全国各州各郡,这数量就厉害了。
郑玄觉得,考试的难度还要进一步提升,现在这样的确没什么水平可言。
只能说凑合着用,然后到地方野蛮生长。
没有足够的书本,他们只能依靠实务来获得经验,这很考验自觉性。
问题是人最不值得相信的,就是自觉这玩意,最难的就是自律。
堕落或止步不前的,估计会占很大概率,剩下少数才能顺利成长。
郑玄觉得,这样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奈何现阶段制度就这样,只能后续完善。
武考那边通过的比较多,七八十人参加,六十人过线。
“就分数来说,奉孝,恭喜了!”杜袭来到郭嘉面前,这次考试,郭嘉的分数最高。
“可惜这分数不排名次,还要看老师那一关是什么题。”郭嘉无奈的摇了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