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崇本落下帷幕,不过西南之事并没有完全解决。
李存审的意思很明显,攻略吐蕃之事,全交给他就完事了,没必要再弄个多路进攻,虚耗国力。
随着佛门进入高原,大唐的正统性和影响力得到强化。
靠近陇南的多弥,靠近西川、云南的中川、会野,靠近西域的羌塘,纷纷遣使表示归附。
这些地区不同于两百年前,高原持续的动乱与杀伐,早已掏空了吐蕃的血肉。
人口锐减,出现大量无人区,往往几个州加起来,还没有中土一个县的人多。
占领这些地区的意义不大,性价比不高。
只需要像漠北一样,把一些军事、政治意义重大的城池收入囊中即可。
而且河陇崛起之后,对高原影响巨大,高原蕃人与河陇蕃人简直一个天一个地,本来就不多的人口持续向河陇流入。
吐蕃版图日蹙,却仍在内乱的泥沼中挣脱不出来。
现在来了陆论藏、张行瑾,高原更加混乱。
枢密院的进一步论证之后,认同了李存审的提议,取消西川、云南、陇南、青海四个方向大规模的进攻,只维持李存审从廓州直取逻些的计划。
不过李存审手上的兵力有些捉襟见肘,加上新招募的飞猿都,也不到两万,张行瑾在高原上号称十万大军。
虽然李存审没有向朝廷要求援军,但他的信里面多次提及松州军。
李晔闻弦歌而知雅意,干脆把松州归入李存审麾下。
如此一来,李存审手上至少有四万大军,加上新招募的蕃人,凑到五万不难。
高原上形势越来越紧张。
张行瑾与各大城主以及吐蕃王子们打的不可开交。
枢密院预计今年或者明年,高原上就会分出胜负。
有意思的是,高原上城主们主动请求大唐介入,共同攻打妖僧陆论藏与叛逆张行瑾。
既然枢密院已经认同了李存审的提议,李晔不再多说,加李存审都知松州兵马使,又令天唐府钱粮、军械、战马。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怎么打、什么时候打,李晔给了李存审极大的自主权。
高原之事定下后。
李晔又开始实施第二个三年计划。
毫无疑问,人口仍被排在了首位。
这么多年鼓励生育,人口增长不少,户部粗略统计约有三千万左右。
算是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在李晔心中远远不够,也就后世一个城市圈的规模。
人口是文明的载体,主体名族绝对压倒性的优势,才是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然后才能往外辐射,同化异族,而不是被异族同化。
更多的主体族群人口,才能控制更多的土地。
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不过百年,就被当地族群同化。
制约人口增长的首要原因,还是粮食。
帝国的基础是建立在农业之上。
农业繁荣,百业俱兴,人吃饱了肚子,才有力气提刀上马砍人,或者作作诗、弄弄书画,搞些形而上的东西。
虽然有了耕牛与铁犁,但这时代的亩产只有两百七十左右,这还是上等良田。
李晔在尚学中设有农学,鼓励传播优秀的耕种技术,寻找可替代的主粮。
农学院士子阳济中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在广南寻到占城稻,这种水稻高产、早熟、耐旱,适应力极强,播种五十余日便可收获,特别适应广南与广东的气候,一年三熟,亩产达到三百五十斤。
虽然比后世亩产千斤少了太多,但在这个时代已经是不小的成就。
这种水稻在浙东、淮南推行,亩产依然可以达到三百斤。
中下等田地也可收两百多斤。
关键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