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来者不拒,从不表态。
李晔大部分时间领军在外,连几个皇子人都没认全。
如果是明朝,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官系统,皇长子继承制倒也无所谓,李晔不在乎这个。
关键这是唐末啊。
没有能力,扶上去也是害人害己。
朱温这么凶残的人,在长子朱友裕死后,都不敢立其他亲儿子,反而有意立养子朱友文。
当然朱友文的媳妇功劳也不小。
“陛下整天魂不守舍的,难道又在想张家的两个小狐媚子?”见李晔出神,裴贞一大为不满。
李晔干笑一声,“爱妃别瞎说。”
王建说是要送女儿进宫,却一直没有动静。
拿下朔方之后,拜在李晔面前有两条路,一条西进,一条南下。
南下蜀中成强秦之势的论调,文臣武将们呼声最高,蜀中天府之国,得之可以养关中。
而河陇在他们眼中属于化外之地,即使打下来,要转化为治土,绝非短时间能完成。
一直陪了两天,科举基本结束,刘全礼送来及第名单,裴贞一叽叽喳喳的吵着要看。
这种国家大事,李晔向来是避讳后宫干预的。
她若是见到里面有裴家人,还不吵翻了天要点他的状元?
李晔脸色严肃起来,丢下一句“不得放肆”,便离去了。
大字排在第一的是崔谔,第二赵观文、第三杨赞图,第四才是崔源照。
四人之后排着小字的十七人。
总共二十一人,崔姓就占了四人,韦姓三人,裴姓两人,世家大族去了差不多一半的名额。
当然,这时代能读书识字的,也不是普通人家,来参加科举的更不是普通人。
李晔看了一眼刘全礼,“这是谁让你送过来的?”
“回禀大家,李公。”
李巨川只有一个幕僚的身份,但长安城中谁不知道他是皇帝的左膀右臂,甚至有人称他为布衣宰相,而称张承业为隐相。
既然是李巨川送来的,想必里面的幺蛾子比较少。
“去兴庆宫!”
兴庆宫里摆着四张试卷,字迹工整,三个主考官围着评头论足,争论不休。
“怎么回事?”李晔踏入阁中。
“陛下,这四人各有长短,一时难分高下,故臣等有些许各自看法。”韦昭度资格最老,最先发言。
李晔目光落在长卷上,这还是他第一次看正规的科举试卷。
按照李晔的要求,重时务策。
唐代科举策问有三策,李晔简化为两策,一文一武。
文题关中疲弱,钱粮不振,人口不济,如何走出困境?
武题汴贼强逆,天下藩镇割据,朝廷困守关中,如何破局?
其实文武二题都是一个意思,如何复兴大唐。
李晔一一看了四人答论,皆是长篇大论,引经据典,还没标点符号。
不到一炷香的功夫,李晔眼花缭乱,还是让他们粗略讲解一下。
四人的武题都是攻取蜀中的老路子,大同小异。
蜀中向来都是关中的后花园,李唐宗室动不动就“南狩”成都。
因此蜀中也就成了大唐臣僚心中的怨念。
主要不同集中在文题上。
简而言之,崔谔主张降低税赋,吸引关东百姓入关。
赵观文主张以朝廷的名义鼓励嫁娶,生一子赏十鸡,二子赏羊,三子赏猪……
杨赞图主张以圣人教义,化蛮夷为唐人。
崔源照最有意思,立足点不在人,而是税,主张取消二税制,只收秋税,且只收粮食,并取消各州各县私自摊派的杂税,藏富于民,则人口自然滋茂。
唐朝是没有探花和榜眼的,只有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