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士绅之虑,结社遭拒(2 / 3)

郑少康又想起父亲曾经的慨叹,不由得苦笑起来。

“这些腐儒书生啊,还没看清形势呢!”郑元进在旁边的椅中慢慢坐下,冷笑道“以为朝廷缺了他们就不行,以为他们能扶危济难。其实,狗屁都不是。”

郑少康赞同道“高谈阔论无人能及,安邦定国却无一策。万岁之前的评定,可谓是准确之极。”

停顿了一下,郑少康接着说道“朝堂上驱走了多少清流言官,国事却更见好转。辽东屡胜,西南也将叛乱压下,这说明万岁做得正确,实乃英明之举。”

郑元进笑着颌首,表示赞赏,伸手示意儿子坐下来,缓缓说道“这就是万岁继续打压清流言官,以及江南士绅商贾、乡宦生员的底气所在。”

“若是国事日坏,万岁或许会改统更张。”郑元进摇了摇头,露出几分鄙夷之色。

带着讥讽的冷笑,郑元进说道“可恰恰相反。辽东已是接连数次大捷,西南叛乱也被压下势头。如此一来,就只能证明那些人都是无用之辈,留之无益。”

这也真是打脸,“众正盈朝”时国事日坏;滚蛋了一批,反倒是日见起色,捷报不断。

连郑元进这样的地主都看出来了,那些“正义”的文人官员却还不自知,以为朝堂上没了自己,是朝廷的损失,是皇帝昏庸被蒙蔽,要脸不?

郑少康突然想起件事情来,问道“父亲,舅父那边想开织造工坊,所织棉布卖给海商。孩儿本来觉得可以参股,但现在形势不明,是不是……”

郑元进摸着胡子思索起来,好半晌才说道“开工坊应该没什么问题,从报上的消息分析,万岁是乐见于此的。田地不足,给流民找个吃饭的活计,乃是好事。”

郑少康想了想,说道“那就依舅父所言,咱家出一半的资金。”

郑元进轻轻颌首,沉吟着说道“待为父再好好想想,这工坊嘛,或许是咱郑家腾达之机。”

……………………

“清流言官屡遭打压,刚正官员频遭罢黜,厂卫横行,朝堂之上亦充斥重利谄媚之小人……”

吴昌时眨巴着眼睛,看着慷慨激昂的张溥,有些发呆。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人,年幼好学,有神童之称。

历史上,他可是大名鼎鼎的复社的创始人。而复社的声势也震动朝野,号称是“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

而且,复社应该是东林党的继续,其影响力遍及南北各省,极有名望的一个组织。

直到张溥讲完,他才眼珠一轮,没有多少激动和生气的神情,有些无力地问道“你说要结社评论时政?”

“然也!”张溥回答道“名字就叫应社,取科举应试之意。平时以文会友,兼又评议时政。”

见吴昌时还是没多大反应,张溥接着说道“某已联系张采、杨彝、顾梦麟、朱隗等人,吴兄若加入,更是人才侪侪。”

吴昌时苦笑了一下,说道“评议时政恐不合时宜,连东林先生都隐居不出,我等……”

在李三才贪渎案中,皇帝可是打了一群正人君子的脸,对声名遍朝野的顾宪成也没丝毫的照顾,反倒是更狠。

顾宪成也因为出位而遭到指责,名声大损。他也算是个有皮有脸的,隐居著书,再不搞什么公开讲学之类的事情。

而原本资助东林书院的官吏士绅,也察觉到朝堂的风向,谁还敢冒触怒朝廷的风险?

张溥打断了吴昌时的话,慨然说道“吴兄不必妄自菲薄,在下不才,吴兄和张采、杨彝、顾梦麟等可都是郡中名士,博得声望岂不是易如反掌?”

吴昌时知道张溥是自谦,论声名,张溥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比他可强得不少。

但他已被吓得谨小慎微,管他什么科举应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