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你也不要唯sci论。
注重sci大概是一定时期的历史产物!
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末,sci被引入中国,当时引导科研人员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n”以来坐井观天的科研风气。
但近十几年来,各个科研单位都以sci作为评价标准~
其结果是虽然我国sci论文的数量成倍增加,但多而不精。
在《科学观察》的创刊号,有篇文章讲到了sci论文的情况我国sci论文数量增长明显,论文在世界上的份额也基本上呈指数性增长。
指数性增长并不是坏事——这是一个国家追赶的特征。
无独有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曾经有比较快速的增长。对于美国、法国这些比较稳定的国家,基本上偶尔有一些增长。
sci是把“双刃剑”,影响因子也不是一个完美的工具,要有建设性地使用。
我不是看你成就酸,而是当初学术生涯过分唯if(影响因子)论带来很多痛苦~”
章杉感受到吴淼传达的善意,当即说道
nduct“副产品”,是做学术的副产品,而不是目的,不要为了发表论文而做研究,bb~”
其实章杉知道的
不同的学科对会议论文的态度很不一样
在物理、生物、材料等领域,可能主要看science《科学》、nature《自然》等期刊论文,不重视会议论文;
但对大多数计算机学科而言,主要看顶级学术会议上的论文,sci期刊反而没有顶级学术会议重要。
也就是说对于章杉这样的专业来说,真正气决定作用的还是顶会!
国外一些以计算机为主领域的学校,例如it麻省理工的教授和博士生在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并不多。
it非常重要的文章经常出现在技术报告或o上,他们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判断自己的水平。
it的学生在读博士时,导师觉得他够格就可以了,有没有sci文章无所谓。
但是我国的大学目前还达不到it的水平,要求博士生至少发表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才能毕业可能是符合目前国情的措施。
不止对学生,对教授也不是唯sci论~
比如u卡耐基梅隆大学被大家公认为计算机领域最好的学校之一。
该校如何评价教授时,该系主任jg便说第一不看论文,第二不看经费,就看这个领域的知名教授写的评价意见,根据同行的评价来判断这位教授。
在我国则根本没法这样想~
章杉也不由得苦笑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