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媺娖的奶牛场是四座奶牛场里规模最大的,共有奶牛四百头,每头奶牛购买价格是十五两,总计花费了六千两,雇请了三十多名工人,其中大部分为妇人,每月的薪水定在一两五钱,旺季时,每头奶牛产奶五十斤左右,淡季时约为十几斤,草料的供应由四海牧业负责。
牛的食量是非常大的,一头奶牛每天至少要十斤左右的干草,二十五斤用玉米秸秆加工成的青贮粗饲料,然后才是玉米粒、豆饼、麦麸等精饲料。
奶牛如果不吃草,就会影响反刍和营养吸收,易生病,影响产奶的数量和质量,这四百头奶牛每年的牧草需求量,大约需要两百多亩草场来供应。也就是京师地处北边,宣大边墙外有大片的草场和牧民,所以草料的供应还是基本能得到满足的。
其实大明人没有喝牛奶的习惯,况且鲜奶的浓度较低、水分较大,口感也一般,但是为了大力发展畜牧业,使得更多百姓从中受益,所以必须要让更多有条件的家庭养成每天喝奶的习惯才好。
于是,朱由检祭出了法宝:舆论引导。
在奶牛场筹建开始,皇明周报便开始连篇累牍的介绍肉蛋奶等副食的巨大好处,并举出塞外异族们为何身体强健、很少生病,那就是因为他们平时吃肉多喝奶多的缘故,尤其是牛奶,所含的养分非常多,常喝牛奶能让人身体更加健康,能让孩童的脑子更加聪明,也能让妇人的容颜变得更有姿色等等。
别说在这个信息传递及其缓慢的年代,就算信息披露犹如闪电般快速的后世,大多数受众对于舆论宣扬的东西还是盲从的。
以皇明周报现在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在刊登过几期喝牛奶的好处后,京师里的达官贵人、豪门大户,以及中下级官员、商人、工匠等中产群体便很自然的接受了报纸上传递的信息,甚至还有不少人自动将之转化为“喝牛奶的才是上等人”这种观念。
这个倒不是空穴来风,之所以有人自觉形成这种观念,无非就是皇明周报有意无意的透露出“宫里贵人们都是每天一杯牛奶”的信息,于是乎,还没等奶牛从边墙外运进来,那些达官贵人们便打发自家的管家仆从,每日都去离家最近的奶牛场打探一番,只要奶牛场开始正式运营,那一定要率先抢上,这也导致了牛奶上市后出现了一罐难求的场面。
在经历过最初生产和管理上的混乱后,奶牛场在崇祯二十年陆续进入正轨,朱媺娖接手之后,为了方便自己管理和沟通,先是把皇庄里与自己交好的妞妞给调来,作为管事直接打理场里的日常事务,后来更是在自己父亲的指导下,陆续开发出了牛奶系列新品种。
尤其是夏秋两季各种水果大量上市时,已经被朱媺娖改名为“圣源乳业”的北城奶牛场,先后推出了各种风味和口感的水果布丁酸奶、加了白糖和香料的奶油刨冰、炒酸奶、奶油酥山等冷饮系列。
这些新品种一经面世便深受欢迎,尤其是那些大户人家,根本不管价格是不是高昂,往往一买就是几十件,因为上市数量过少的原因,这些冷品经常不到一个时辰便被抢购一空。
这主要得益于他有个眼光长远的好爹。
在朱媺娖于冬季接受奶牛场时,朱由检便命人在奶牛场以及女儿设在京师门面的后院,修建了大型的地窖,储藏了大量的冰块,以备来年使用,于是便有了“圣源乳业”新冷品的诞生。
年底盘账的时候,朱媺娖也是兴奋无比。
因为单单是崇祯二十年五月到十月,她名下设在京城里的门店,通过售卖牛奶系列制品,便给她带来了一千多两银币的收入,再加上一年牛奶的利润,加起来足有三千多两的纯收入,这可都是朱媺娖凭自己本事挣来的钱财,
过年放假前,很有她爹风范的朱媺娖小手一挥,给场里每名雇工、店里每名掌柜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