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靖海伯郑芝龙向京师发来有关吕宋岛的呈报:大明海外移民惨遭西班牙驻军及当地土着屠杀,目下虽不知具体死亡人数,但据驾船逃回来的闽籍移民声称,至少有数千名大明籍移民被戕害,幸存者或是躲进深山丛林,或是乘船逃回福建行省。
郑芝龙的呈报送达内阁后,并未引起很强的反响,大多数内阁辅臣在阅览过后根本没把这个当回事,因为这件事已有前例,这回不过是历史重演罢了。
早在万历三十一年时,西班牙就曾经在马尼拉屠杀过超两万的大明移民,事发之后,西班牙驻马尼拉总督担心会遭到大明朝廷的报复,于是他便假惺惺的向明廷写了一封道歉信,言称此事是不得已而为之,希望获得大明政府的谅解,双方可就赔偿一事进行谈判。
没想到大明上下对此事反应冷淡,只不过是象征性的回信予以口头谴责和警告,表示堂堂大明是热爱和平地国度,朝廷奉行与人为善的立场,不忍心加罪于西班牙人,希望西班牙人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保护好在马尼拉的大明移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西班牙人在接到回信后欣喜若狂,他们从这封信中看到了大明朝廷对待海外子民的态度,从此之后西班牙人变得更加有恃无恐,并且直接导致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对大明移民地第二次大屠杀。
其实当初大明皇帝和朝廷之所以不愿意管这件事,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大明官方从上至下都认为,离开大明前往东南亚谋生的这些移民,已经不再是明朝子民,因此朝廷没有必要再去管他们。
其二,当时大明朝廷为了支援朝鲜,与东亚日本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战争,国力消耗巨大,也没有国力再和西班牙继续交手。
正是基于上述两个原因,这才将此事做了轻描淡写的处置,可是明廷的这番态度却使得西班牙人变得更加无所畏惧,这种心态一直延伸至今日,致使第二次屠杀惨剧再度发生。
而现在部分内阁成员们的反应与当初几乎一摸一样,多数人以为依样画葫芦,写信予以谴责即可,反正大明民间对此事也不会太过关注,这种想法在内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部分阁臣们同样认为,这些移民已不是大明朝廷治下之民,现在国内刚刚经历过持续十几年的动荡,局势虽已好转,但朝廷目前的工作重心应该以安民屯田为主,不应该再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甚至付出诸多牺牲去进行报复。
“白谷、建斗,你二人如何看待此事?”
内阁首辅温体仁的公房中,温体仁、孙传庭、卢象升三人坐在黄花梨打制的官帽椅上,正在商议对郑芝龙的呈报进行票拟。
票拟,也叫做票旨、条旨,也就是说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
这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不过,内阁的“票拟”终究不过是给皇帝提供参考的初步意见,最后的拍板定案仍决定于皇帝的御批(批朱)。
而内阁权力的有无及大小,内阁实际地位的高低,也主要表现于所拟“票拟”被采纳的程度上。
如果内阁辅臣们在诸多事务上建言得当,处置公允,时间长了之后,皇帝对阁臣处置公务的能力就会十分信任,也会慢慢将权利放到内阁之中,反之亦然。
“温公、建斗,传庭以为,靖海伯呈报之事,于万历年间已有先例,但其最终处置却是有失我皇明之风范!
想那所谓西班牙之国,地处极西,却依仗船坚炮利而横跨万里袭占吕宋诸岛,致使其版图扩展,其狼子野心可见一斑!
这两次屠戮事件中之罹难者,大多数是迫于生计而漂洋过海